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联系我们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参政议政 ->新罗区中小微企业发展研究

新罗区中小微企业发展研究

时间:[2012-12-28]来源:未知点击:1150

 

近年来,随着海西建设的不断加速,我区中小微企业发展迅猛,在繁荣经济、增加就业、改善民生、推动创新、催生产业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己成为经济发展的一支生力军。最近,我们深入企业调研,了解掌握企业发展情况的第一手信息,在认真分析企业发展的现状基础上,理清发展思路,如何加快我区中小微企业发展的对策措施,是一个急需研究解决的重大课题。

一、我区中小微企业发展现状

1、经济总量迅速扩大,发展速度不断加快。近年来,全区中小微企业呈现出快速发展的态势,发展水平逐年提升,发展质量明显改善,活力进一步增强,对社会的贡献率明显提高,有效增加了我区经济总量,成为支撑我区国民经济的主体力量。截止2011年末,全区中小微企业总产值860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24%;其中,工业产值452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28%,占全区工业总产值的96%;商贸物流交易额146亿元,全区中小微企业35080户,从业人员191000人。

2、规模企业快速发展,集群效应不断增强。2005年—2011年,全区规模以上工业进入了快速发展阶段,通过持续的高质量、高强度、高效益的项目投入,做大规模企业,做强支柱产业,提升传统产业,发展新兴产业,推动我区产业集群向高端创造型发展。2011年,全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483 家实现总产值447.9亿元,比增44.5%,亿元以上企业102户,产值280亿元。目前,我区形成了建材、机械、农副产品加工、能源、化工、矿冶六大产业集群达447家,产值424.2亿元,占全区规模工业总产值的95%。机械产业:105家,产值100.8亿元,占22.6%;建材产业:73家,产值102.1亿元,占22.8%;农产品加工业:97家,产值89.6亿元,占20%;能源产业:87家,产值达51.6亿元,占11.5%;化工产业:56家,产值43.2亿元,占9.7%;矿冶产业:29家,产值36.9 亿元,占8.2%

3、名牌数量显著增长,品牌效应日益凸显。我区中小微企业创牌驶入快车道,一批企业致力于通过创新提高产品质量,聚集品牌效应,培育一批规模优势明显、竞争实力强、科技含量和附加值高、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名牌产品,质量技术水平、市场占有率和品牌知名度不断提高,名牌效应突显,提速增效,使之成为各自业内的“领头雁”,春驰、龙麟、紫金、卓越、龙化、森宝、海德馨、卫东、金鑫、丰力等一批名牌企业以合作和重组等方式发展壮大为行业领军企业,不断涌现的名牌企业成为新罗经济发展的支柱和新的增长点。我区有中国名牌产品2个,中国驰名商标6个,国家免检产品5个,省名牌产品35个,省著名商标45个。

4、技术创新能力增强,科技助动后劲十足。我区中小微企业注重人才、技术、管理等知识型要素投入,注重原始创新、引进技术再创新和集成创新,加强与科研院校合作,自主创新能力、产品开发能力不断增强,龙化、力浩、铭丰、卓越、豪迪、精博、华锐、海德馨、卫东、金鑫、龙马、嘉丰、标致等一批企业通过“6.18”平台,对接项目成果,占领科技制高点,加快技术改造,促进产品产业结构调整、升级速度加快,工艺技术和装备水平提高,我区累计项目成果对接868项,总投资100.5亿元,57个成果转化项目,获得扶持资金2200万元。一批高新科技企业、项目、产品出现好的发展势头,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逐步形成了以卓越、豪迪、森宝、天泉、卫东、华锐为代表的一批创新型企业,核心竞争力在创新中得到有效增强。全区省级企业技术中心7家,市级企业技术中心49家,省级以上高新技术企业32家,2011年高新技术企业产值占规模工业20%以上。卫东、卓越被授予省科技进步三等奖。

5、项目建设方兴未艾,园区承载能力增强。我区中小微企业项目建设方兴未艾,呈现出数量多、结构优、投资大、领域宽、进展快、后劲足等特点。2011年全区中小微企业各类在建及完工项目共计350个,总投资550亿元,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85亿元,新开工项目155个,完工项目165个,列入省市重点项目共有24个,项目总投资190.75亿元,完成投资49.58亿元。到2011年底,龙洲工业园区规划总面积47平方公里,由核心区、高新区、东宝、龙雁工业集中区和白沙产业园区组成,形成“一园多区”格局。加大投入,累计投入建设资金约13.15亿元,共入园企业378家,开发工业用地9.3平方公里,并同步完善各类路网及水、电、通信等配套设施,工业园区发展空间不断扩展,项目承载能力全面提升,已成为企业发展的最重要平台。2011年园区工业202家,完成总产值237.9亿元,比增44%,占全区规模工业总产值的53.1%

6、经营领域不断拓宽,结构调整成效明显。随着龙岩中心城市的快速发展,中心城市强大的服务功能、集散功能、创新功能、文化功能和枢纽功能为我区三产的中小微企业发展提供了有效载体和市场空间。海西龙门物流园初具规模,动漫科技产业园、陆地港、金弘达汽车综合体、建材综合体、农产品交易中心建设进展顺利,闽西交易城商贸中心功能不断增强,世纪天成广场、国际商贸中心等高档货商场全面启用,旅游经济持续增长,旅游综合接待能力不断提升,房地产交投活跃,形成了永兴、恒宝、德兴等一批实力较强的房地产企业,中心城市全年销售商品房6000多套,销售额达30多亿元。我区商贸、旅游、房地产、装潢、现代物流、金融等三产增长迅猛,三产完成增加值由2005年的32.8亿元增加到2011年的108.5亿元。到目前,全区经济三次产业比重由2005年的16.2 43.740.1调整为2011年的8.451.440.2,二三产业所占比重不断提高,经济结构更趋合理。

7、融资渠道不断扩大,资金难题有效缓解。我区针对中小微企业融资难问题,制定并实施关于缓解中小微企业融资难问题的若干措施,帮扶中小微企业渡过难关,建立信用制度,搭建银企平台,拓宽企业融资渠道,先后成立了永丰小额贷款公司和建融、钢信、永多、银信、众银、汇达等50多家融资担保公司,促进全区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的功能扩大和整体信用能力的提升,逐步缓解企业融资难问题。

二、我区中小微企业转变发展方式面临的困难和问题

受到国内外复杂多变的经济形势影响,当前,我区中小微企业转变发展方式和结构调整难度加大,税费负担偏重,订单进一步减少,企业效益下滑,部分企业生产经营困难加剧,出现减产停产,生产增速放缓,经营状况甚至还不如金融危机初期,发展面临诸多新的挑战和困难: 1、发展方式偏粗。总体来看,我区中小微企业还处于粗放式发展,传统产业比重过大。 2、经营成本攀升。今年以来,大宗原材料价格普遍上涨20%左右,用工成本提高,工资普遍上涨近15%;融资成本提高 30%3、创新能力较弱。多数行业关键核心技术与装备基本依赖引进,缺乏对引进技术的系统集成、综合创新。 4、整体素质不高。企业规模偏小,亿元企业的数量不到企业总数的千分之八,规模以上企业不到企业总数的3.6%,科技型中小企业数量仅占到企业总数的1%,多数企业没有研发机构,装备水平落后,自动化水平低。 5、要素制约突出。当前,土地、电力、资金、人才、熟练技术工人、生产资料等要素瓶颈制约集中显现,资源能源紧缺,环境污染、技术落后、产业层次低下等素质性矛盾突出。

三、加快我区中小微企业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1、突出产业规划,加快转变发展方式。我区中小微企业要加快推进现代产业体系建设,在结构优化的基础上加快发展,形成协调发展的新格局。根据国家十大产业振兴规划和省产业振兴实施方案,结合新罗实际,围绕构建“一核、两翼、三大经济体”和“做优一产、做强二产、做大三产”,按照“5+5”产业发展定位,依托现有产业优势,加快推进我区产业结构调整,把投资的着力点放在规模效益突出、产业关联度大、带动能力强的重大项目上,在抓投入中优化产业结构,在上项目中提升产业层次,促进我区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三次产业比重由2010年的9.74941.32015年调整为4.850.045.2。一是强化规划功能定位,拓宽园区发展空间。我区要强化用地保障,提升园区项目承载能力。龙洲工业园区要按照“企业集中布局、产业集群发展、资源集约利用、功能集合构建”的原则,加速企业聚集发展,发展高端产业,积极谋划一批重点建设项目,引进一批技术密集型、资金密集型项目,打造一批循环产业链和产业集群。 二是推进主导产业发展,着力培育潜力产业。我区要大力发展“5+5”产业,推动产业配套和集群发展。加强大、中、小企业间产业协作配套,围绕大企业的产品结构调整,打造特色产业上下游产业链,延长产业链条,推动产业链经济发展。三是发挥中心城市优势 ,积极发展现代服务业。我区要强化规划对三产发展的引领作用,加快推进总部经济和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建设,推进城市综合体项目建设,培育发展大型专业市场、商贸中心、连锁企业、电子商务、代理配送等现代经营方式和业态发展,推进现代物流业高速发展。着力培育发展资本、技术产权、土地流转、房地产等要素市场,在文化创意领域,以创意设计、现代传媒等为重点,提升文化创意产业层次,促进三产跨越发展。四是促进企业做大做强,增强我区发展后劲。加快我区企业规模扩张,推动有条件的企业实施兼并重组,以资本、技术、产品为纽带,实现低成本扩张,打造主业突出、核心竞争力强的企业。     

2、突出新兴产业 ,带动产业优化升级。我区要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推动产业体系向更高级化演进,通过产品持续更新、工艺升级和功能提升,赢得新的发展。一是我区要用高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着力提高传统产业的自主研发、设计水平,用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设备改造企业的产品开发、工艺流程、市场营销和企业管理等环节,促进优势传统产业与高新技术产业协调发展。二是用新兴产业增长稀释传统产业比重。用新兴产业的扩张来引领传统产业的升级,从低加工度向高加工度提升,大力发展产业关联较高、带动作用强的行业,提高工业技术装备水平。三是用新兴产业发展带动产业优化升级。要以特色产业基地为依托,形成新兴产业发展的集约化和特色优势。我区重点发展信息产业、高端装备制造、专用化学品、新材料、新能源、生物化工、节能环保等七大新兴产业,重点培育和发展一批新兴现代产业集群。

3、突出自主创新 ,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是企业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中心环节,积极推动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促进我区中小微企业发展由主要依靠资金和物质要素投入带动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和人力资本带动转变。一是实施企业技术创新战略。要围绕增加品种、改进质量、拓展市场和提高效益,提高名牌产品的科技含量,开发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二是实施项目品牌带动战略。我区要努力促成一批投资规模大、技术含量高、带动能力强的项目落地,以项目带动促进行业投资增长。三是实施产学研合作战略。创新企业科技成果对接,帮助企业破解发展中遇到的技术难题。四是着力推进企业技术进步。努力推动企业由粗放型、资源型、低附加值向科技型、创新型、循环型方向转变,强化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推进技术进步,提高产品科技含量和附加值。力争到2015年,新增国家级名牌2个,省名牌产品或著名商标30个,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10家,市级以上技术中心20家,高新企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比重达28%以上。

4、突出以人为本,努力提升企业素质。 我区中小微企业要切实提高自身素质,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增强企业凝聚力,改善企业管理,增强市场竞争力,提高发展水平。通过兼并、联合、重组等方式,推进股份制改造,培育一批上市后备企业。一是要加强企业文化建设。要树立以人为本、与时俱进的文化创新理念,继承传统优秀企业文化,在融合中求创新,推动诚实守信、合法经营。二是加快优秀人才集聚。完善人才政策和用人机制,紧紧抓住培养、吸引、用好人才三个环节,着力引进领军人才、研发人才,着力提升企业经营管理者、专业管理人员和员工素质。三是积极履行社会责任。要鼓励企业积极参与光彩事业,创建和谐企业,增强企业民主管理、社会责任意识,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善待员工,确保员工的工资福利待遇与企业发展同步,降低的员工流动性,为企业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5、突出行业整合,推动企业抱团发展。我区中小微企业要加强合作,在产业、产品、资本、项目等多个层面开展战略合作,实现抱团发展、优势互补,强强联手、寻求共同发展之路。一是加强产业链合作。强化产业链上下游之间的业务合作,围绕产业链、供应链上下游的主要产品和服务,签订相关抱团发展的战略合作协议,积极开展专业化协作配套,建立稳定的产、供、销和技术开发等协作关系,提高专业化生产水平。二是加快抱团发展。积极引导企业在投资、生产、研发、经营、融资等方面善于抱团,提高行业集中度和企业竞争力。三是推进品牌合作。我区要以企业品牌、行业品牌、地区品牌形成品牌经济的互动效应,实现多领域、多方式、多途径的合作联营,围绕品牌响、高增长、高科技、高效益的企业发展,形成一批领军企业。四是加强企业合作。加强大、中、小型微型企业间的技术与资金合作、产业分工与协作,努力形成龙头带动、抱团发展的混合所有制发展模式。

6、突出融资支持,降低企业融资成本。积极创新融资方式,提高资本运作意识与资本运作水平,拓宽融资渠道,扩大直接融资,在融资方式上实现多元化,借助风投、内部融资、票据融资、租赁融资、上市融资等,切实缓解企业融资难,降低融资成本。一是认真落实金融政策。把中央和省、市出台的支持小微企业发展的金融措施落实到实处,通过项目推介、贷款授信、信用和知识产权抵押等方式,为中小微企业创新创业提供融资服务。二是加快组建担保公司。引导和鼓励企业独立或联合创办新的担保公司,行业商会、基层商会要积极牵头成立担保公司,为会员提供信贷服务,解决资金短缺问题。三是加强银行企业合作。增进与金融机构的联络、协调、合作机制,加大对中小微企业的信贷资金倾斜,确保贷款增速高于全市贷款平均增速,确保信贷资金流入实体经济。四是完善风险控制。完善担保业准入、监管、风险控制、补偿机制和再担保网络体系,推进担保行业多元发展、规范发展,积极探索企业融资的新渠道、新方式。

7、突出平台建设,加快构建服务体系。建立健全服务体系是促进中小微企业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实现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措施,重点抓好融资、中介服务、物流信息、电子商务信息、技术研发平台建设。一是加快服务平台建设。积极为企业提供政策、技术、会计、审计、评估、培训、信息、策划、法律援助等方面服务,促进企业发展壮大。二是发挥行业商会优势。行业商会是企业的利益代言人,在政府职能转变过程中,行业商会应该更多地发挥作用。目前,多数企业得不到商会提供的服务,区政府要从财政资金上适当资助行业商会,加强政府与行业商会紧密合作,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协调解决服务体系建设中的重大问题。三是建立技术支撑平台。充分利用各类技术创新机构和科研机构建立研发、设计、检测、工艺改造和产品试验等共性技术服务平台,帮助企业开发新产品、采用新技术,提高产品质量和附加值,创造更多的优质品牌。四是建立发展专项资金。扶持企业共渡难关,加大对服务企业中介机构的扶持力度,支持服务机构加强和改善对企业的服务。

8、突出节能减排 ,加快推进循环经济。一是加快淘汰落后产能。坚决抑制高耗能、高排放产业的增长,加大企业应用节能环保新技术的力度,用现代技术特别是节能减排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加强对工业“三废”的综合整治,推动各种废旧资源的回收利用。二是强化激励约束机制。把新罗的制造业引向高科技、低排放的方向发展,实现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共赢,推进粉煤灰、矸石、尾矿资源综合利用,努力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企业。三是注重发展与环保相协调。严格对土地、矿产、山体、水资源的规划管理,建立生态补偿机制,实现集约、高效、无废、无害、无污染的绿色发展,在资源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上下功夫,将节能减排与产品结构调整相结合,培育出新的经济增长点,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协调发展。

课 题 指 导:赵山凤 

课 题 负 责:张咏兰 魏泉龙 

课 题 成 员:董千秋 陈瑜兰  林冰杰  陈根跃 

   课 题 执 笔:陈根跃  

                                

    20127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