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的重大战略举措。目前,我市化工石油产业正处在结构优化调整的攻坚期,如何研究加快发展方式转变,积极化“危”为“机”,抓住国家支持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和原中央苏区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确定新的发展重点,提升化工石油产业发展,是当前值得关注的紧迫问题。
一、我市化工石油产业发展现状
近年来,我市医药化工列入“10+3”产业,把培育壮大化工石油产业作为加快经济结构调整、提升工业发展水平的重要举措,坚持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化工石油产业,积极培育发展生物柴油、基础化工、精细化工和医药化工产业,形成了良好的产业技术基础和较为明显的规模优势,有效促进了化工石油产业的发展,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主要呈现五个特点:
1、产业体系逐步完善,经济规模不断扩大。
我市化工石油产业结构调整取得较大成效,综合竞争力逐步增强,技术装备总体水平不断提高,技术创新和研发能力持续增强,已形成了门类比较齐全、品种基本配套的工业体系,全市现有化工石油生产经营企业200多家,涉及石油化工、基础化工、精细化工、农药化工、无机化工、医药化工、橡胶化工、氟化工、食品化工、生物化工、日用化工、饲料添加剂、食品添加剂、专用化学品等二十大类,主要产品有烧碱、ADC发泡剂、盐酸、液氯、漂白粉、漂粉精、纯碱、硫酸铵、氯化石蜡、双氧水、漂白液、硫酸、氢氟酸、氟盐系列、硫酸铝、磷酸、磷铵、生物柴油、润滑油、甲醛、二甲醚、白炭黑、活性炭、染料、添加剂、碳酸钙、塑料制品、电石、合成氨、化肥、生物有机肥、轮胎、合成材料、油漆涂料、改性塑料等,产品达数百种。
2011年,我市化工石油行业实现产值101.445亿元,比增45.77% 。其中:石油加工及炼焦化4.689亿元,比增37.2%;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64.7262亿元,比增41.4%;化学纤维制造业548 万元,比增-18.1%;橡胶制品业2.4885 亿元,比增38.9%;废弃资源和废旧材料回收加工业5.14亿元比增23.5%;塑料制品业15.077亿元,比增71.9%;医药制造业产值9.27亿元,比增65.7%。
2、加大重大项目谋划,推进项目入园聚集。
我市化工石油行业坚持基地化、一体化、园区化、集约化发展模式,沿着“专业园区、龙头企业、产业链条、产业集群”的道路发展,立足现有企业,严格控制项目新布点,加快我市化工产业园区和石化产业基地建设,引导企业向化工产业园区聚集,优化产业布局,进一步提升发展化工石油产业的层次和水平。目前,全市初步形成漳平化工产业集中区、连城化工产业区、上杭化工产业区、新罗龙雁工业集中区精细化工产业园等四大化工产业园区,围绕“配套、原料、技术、人才和市场”五大要素,在重点项目谋划上下力气、上水平,积极采用高新技术、先进适用技术和现代管理技术改造提升优势石化传统产业,提升项目层次和档次,进一步谋划推进一批技术水平高、辐射带动强的石化重大项目建设。瓮福紫金10万吨磷酸20万吨磷铵项目、豪迪涂料项目、紫雄新能源项目、力浩改性沥青生产项目、新杭化工年产3000吨香蕉水项目、龙化年产16万吨离子膜烧碱异地技改项目、卓越生物柴油三期项目、瓮福蓝天1万吨无水氟化氢项目、漳平正盛高分散白炭黑三期项目、氟化工二期扩改项目、嘉麒天然食品添加剂生产项目、连城天利高性能酚醛泡沫保温材料项目、连城诚裕固体硅酸钠和超细白炭黑项目、武平珙荣高反应废气处理吸附剂项目、龙能超细白炭黑项目、龙能超煤质活性炭项目、豪邦氯碱化工系列项目;精博纳米氧化锌项目、红炭山炸药异地技改项目、泰龙氧化橡胶项目、中能活性炭项目、鸣牌橡胶输送带项目、兴邦色姆拉项目、华利新型包装制品项目、建盛塑料项目等一批20多个重点项目,总投资80多亿元,正在如火如荼地建设之中,龙化异地技改扩建项目、力浩改性沥青生产项目、漳平正盛高分散白炭黑三期项目等8个我市化工产业项目被列入2012年福建省重点项目。瓮福紫金10万吨磷酸20万吨磷铵项目、氟化工二期扩改项目、豪迪涂料项目、力浩改性沥青生产项目、紫雄新能源项目、华利新型包装制品项目、新杭化工年产3000吨香蕉水项目等一批项目已建成投产。这些重大项目的建设,为我市化工石油产业的跨越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3、突出创新体系建设,提升发展质量效益。
创新是发展的动力,也是实现“转型升级、跨越发展”的重要保障,近年来,我市化工石油行业特别重视企业创新能力建设,建立一批企业技术中心,加速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强化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企业通过自主创新、引进和消化先进适用技术、设备,加快推广应用一批科技含量高、拉动作用强,能够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的自主创新技术和产品,深化品牌创建,产业竞争力不断增强。福建百花化学股份有限公司、福建卓越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福建正盛无机材料股份有限公司获省级企业技术中心;福建百花化学股份有限公司 BH09太阳热反射隔热涂料荣获省优秀新产品三等奖。福建百花化学股份有限公司“百花”企业名称的字号被延续认定为第一批福建省企业知名字号,卓越新能源发展有限公司被认定为福建省首批省级创新型企业 、2011年度科技成果转化重点企业、设立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卓越新能源发展公司董事长叶活动荣获省委、省政府授予福建省首批创业英才称号。
4、产业布局明显优化,产业集聚加快推进。
按照“突出比较优势,实现调优、调强和科学发展”的布局原则,统筹考虑区域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与现有产业发展实际,我市四大化工产业园区加速布局调整,以基础化工为支撑、精细化工为特色、产品延伸为重点、化工物流为依托,形成特色产业集群。在化工行业中淘汰关闭了部分违法违规化工生产企业,通过提高生产经营标准以及安全、环保、能耗等准入门槛,促进了结构调整;开展了化工企业专项整治工作,搬迁企业到化工产业园区32家,2011年基本完成危险化学品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三级达标工作,提升了企业安全生产、环境保护、技术装备水平和员工素质。相互关联和支撑的产业链逐步形成,在产业集聚中,强调产业政策、园区规划、节能降耗、环境保护、安全控制、节约用地、产品链关联和技术先进性,初步实现了化工园区的发展符合资源节约、环境友好、产业链互补的要求。龙雁工业集中区设立了精细化工产业园区,近年来,坚持走规模化、特色化、系列化、集约化、循环化科学发展新路,以龙化有限公司生产的烧碱和氯气为源头,先后引进兴邦、豪邦等一批项目。
5、优势企业不断涌现,品牌战略成效显著。
近年来,我市化工石油产业高速发展,产业规模快速扩大,骨干企业迅速壮大,综合实力明显增强,发展模式呈现大型化、基地化和一体化趋势,随着工艺技术、工程技术和设备制造技术的不断进步,企业加速向大型化和规模化方向发展。龙化、豪迪、百花、龙氟化工、正盛、瑞丰工贸等龙头骨干企业通过扩产改造,呈快速发展势头,企业的整体实力和竞争力显著提升,带动作用明显;我市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卓越新能源、力浩新能源、连润新能源、紫雄能源等一批优势企业不断发展壮大,行业影响力日益提升,逐渐成为引领我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中坚力量。涌现出翁福紫金化工、正昌化工、港昌化工、银丰化工、精博化工、兴邦化工、豪邦化工、新杭化工、丰源化工、润峰化工、众旺化工、鸿泰化工、漳平化肥、农安肥业、三虹科技、九鼎氟化工、宝丽涂料、金鑫硫酸、永航钙业、龙璞轻钙、万联塑胶、金德橡胶、大乘塑胶、毅丰香料、荣华碳业、成冠化纤、科力达、闽中远、百新科技、日平工贸、万安活性炭、森宝树脂、力菲克、新奥生物、天泉药业、奥丹龙动物药业、宏祥等一大批成长性较好的骨干企业,对全市化学工业发展具有较强的支撑带动作用。福建正盛无机材料有限公司被列入福建省35家拟上市公司之一。
随着品牌战略的推进,我市化工石油行业越来越多的企业将品牌建设作为企业发展的重点,创建名牌的主体意识不断增强,以品牌带动推动了产品结构的调整和优化升级,提升了企业的档次、质量和水平,增加了社会和消费者的认可度,促使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和企业的经济效益不断提高,品牌战略成效显著,我市化工石油企业形象、品牌形象在国内外市场得到很大的提升,知名度和美誉度进一步提高。龙化化工有限公司“塔泉”“TQ”商标被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龙化塔泉牌发泡剂、卓越卓能牌生物柴油、豪迪牌油漆涂料、百花化学股份有限公司百花牌涂料油漆、正盛公司正字牌白炭黑、武平绿洲林化公司平川牌聚合松香、红炭山化工厂福龙牌工业炸药、力菲克药业力菲牌西洋参含片、天泉药业闽星及图形牌药品大容量注射液、採善堂万应茶、万联塑胶公司宏悦牌管材管件、德森威龙+DEIVSON WAYLONG牌铝塑板等12个企业获福建名牌产品;平川牌、百花牌、力菲及图、闽星及图 、福龙及图、豪迪牌、采善堂牌、闽化牌、卓越ZHUOnENO及图、正字牌及图 、日平及图、 宏悦及图12个商标获福建著名商标。
二、我市化工石油产业发展存在问题
在我市化工石油产业快速发展的同时,还存在不少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产业总体规模偏小,骨干企业不多。与发达地区相比,产业总体规模小,中小企业居多,龙头企业少,企业整体实力不强,多数产业集中度较低,产业规模效应难以发挥。二是产业结构不合理,小企业分布散,污染治理成本高,安全隐患较多;三是产业技术含量总体不高,中低档产品能力过剩,适应市场能力较弱,精细化工所占比重仅达30%左右;四是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尚未完全形成,缺乏产业发展的研发支撑,技术创新能力难以满足产业快速发展的需要;五是管理水平参差不齐,有的企业内部管理制度不全,有的企业对重要岗位缺乏技术操作规程;六是安全环保投入不足,生产工艺水平落后,少数企业安全生产和环境保护工作不到位。七是化工产业布局分散,企业规模仍然偏小,产业集中度和集约化程度有待提高;八是化工产业园区起步晚,还未做整体规划,化工产业园区建设滞后,水、电、气、污水处理等基础设施配套还不够完善,大中小化工生产企业缺少发展平台,集约化程度不高,制约了产业的发展。对此,我们应予以高度关注,并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加以解决。
三、我市化工石油产业转变发展方式对策和建议
我市化工石油产业转变发展方式的主要目标是要按照“创新驱动、内生增长、绿色发展”的要求,突出生态环保倒逼机制,实现六大转变:从发展基础化工原料向发展高新化工品方向转变;从规模化发展初级化工产品向发展高附加值的高端化工产品方向转变;从粗放型生产向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生产转变;企业发展由依靠资源消耗、规模扩张、项目拉动向依靠科技进步、内涵发展、管理创新驱动转变;发展方式由投资驱动为主向投资、创新驱动并重转变;从重企业经济效益向重社会效益、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和谐统一转变。
1、科学制定产业规划,明确产业发展定位。
我市要突出化工石油产业规划先行,科学引领化工石油产业集聚,坚持集约发展和优化产业布局相结合,更加注重发展速度、规模结构、品牌质量、投资效益相统一,在规划空间上,坚持集中、集约、集聚发展,瞄准产业发展前沿和高端,重点向高附加值新材料、新能源、生物化工、有机化工、精细化工、树脂基复合材料发展,实施“大集团引领、大项目支撑、园区化承栽、集群化推进”的发展战略,遵循优势资源向龙头企业集中配置的原则;大力推进技术创新升级,产品优化升级、企业转型升级、生产模式升级,加速向产业前沿、高端和附加值最高环节发展的原则,加速向材料制品延伸,配套市内产业,形成新的产业链,按照集聚、集约和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明确区域主体功能定位,综合考虑资源能源条件、市场空间、环境容量等要素,有序推进化工产业园区建设,引导化工石油企业向化工产业园集中发展,优化化工石油产业布局,培育壮大优势骨干企业,促进企业兼并重组,提高产业的集中度。
(1)化工产业布局规划。以“规模化、园区化、集群化、生态化”为特色,重点发展煤化工、油气化工、盐化工和精细化工,稳定发展氟化工,突出发展医药化工、石化新产品和化工新材料,形成油气化工、甲醇化工、合成材料及树脂加工、盐化工、橡胶加工、农用化学品、化工新材料、生物化工八大产业链,形成漳平化工产业集中区、连城化工产业区、上杭化工产业区、新罗龙雁工业集中区精细化工产业园等四大化工产业园区;要正视发展不足,就必须承接产业转移的现实,发挥区位优势,抓住机遇大力发展化工石油产业,加快推进我市化工石油物流园区规划与建设;要科学论证化工石油产业发展容量,就必须精心规划化工石油产业的空间布局和总量控制,绝不可全市各地“县县点火、处处冒烟”、化工石油企业遍地开花。
(2)规范化工产业园区发展。鼓励企业向专业化园区集中,要高标准规划,对新建企业和项目实施高起点建设、高质量入区,充分发挥集中区产业的优势,努力提升集中区的综合竞争力。化工产业园区要形成企业相互关联、供应配套集中、物流高效传输、环境统一治理、循环综合利用、管理不断提升的可持续发展模式。抓好产业链规划。按产业链招商,打造产业集群,杜绝盲目争抢化工石油项目的同质化竞争行为,引进和实施一批投资规模大,产业关联度高,资源综合利用好、带动能力强的龙头项目,做长产业链,做强产品高附加值,实现产业规模集聚和调优。同时注重产业链的培育,以骨干企业、重大项目为龙头,上下延伸拉长化工石油产业链条,提高产业配套能力,优化存量的同时,千方百计扩大和优化增量,以量的快速扩张来推进转方式、调结构,促进全市经济实现跨越发展。
2、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加快发展新兴产业。
我市要实现化工石油产业发展方式的转变,就要在新兴产业规模化、支柱产业高端化、传统产业品牌化上做文章。要坚持发展与环保并重、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并举,加快推进化工石油产业结构调整,着力用高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关键在于推进高端化。我市要推进绿色化工工艺的应用以及传统技术改造,采用高转化率、高收率、无毒或低毒催化剂和反应介质的新工艺,通过技术、工艺和装备的升级改造,提高传统产业的节能降耗、安全环保、品种质量水平,提高产品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
改造提升两个传统行业按照“传统产业、现代产品、领先技术、国际化竞争力”的总体要求,改造涂料、橡胶二个传统精细化工产业,提高产品档次,向规模化、绿色化方向发展。
涂料:做大做强百花油漆、豪迪化工、宝丽涂料等重点企业,形成较强的市场竞争能力。重点发展水溶性、环保型的内墙和丙烯酸系列等防污染外墙以及道路标志涂料、木器家具涂料、家用电器涂料、重防腐涂料、中高档汽车涂料和防火涂料等品种,向水性化、粉末化、高固含、无溶剂、节能和环保型方向发展。
橡胶:橡胶加工行业要围绕汽车、工程机械、矿山等相关产业的发展,调整产品结构,开发新产品,搞好配套工作,形成产业规模。轮胎行业要进一步扩大产品生产规模,增加产品品种,增强产品配套和供应能力,大力发展轮胎翻新业和废旧轮胎的回收利用。橡胶管带行业要改善和提高传统用途输送带的性能和质量,发展具有功能性和特殊要求的输送带产品,如各种用途的阻燃输送带,耐热、耐寒、耐油、耐酸碱、大倾角输送带以及轻型输送带等,大力支持汽车橡胶零部件制品、汽垫橡皮布、耐热钢丝绳、高强运输带、大口径胶管、聚酯耐高温输送带等重点产品开发生产。
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精细化工、化工新材料、高端专用化学品、新能源、生物化工、节能环保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以培育大型企业和企业集团为重点,构建大中小配套协调的行业企业体系,实现石化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形成高端化、高质化、高新化的石化产业新优势,把我市石化行业的经济增长切实转变到依靠科技进步、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轨道上来,在保持经济持续增长的同时真正实现转型升级。
3、发展特色化工园区,优化产业空间布局。
我市加强化工产业园区建设,引导产业集聚发展,是推动化工石油产业转方式调结构的一个重要抓手。坚持基地化、一体化、园区化、集约化发展模式,搞好不同化工产业园区主体功能定位,发挥瓮福紫金、龙化、正盛、卓越、百花、豪迪、力浩等大型企业辐射带动作用,搞好上下游产业配套,根据地区比较优势,差异化制定不同化工产业园区规划,实行差异化发展战略。依托我市现有化工产业园区,坚持“企业集中、产业集聚、布局集中、用地集约、生态环保”的原则,加快推进化工产业园区和公共服务平台基础设施建设。加快规范化、规模化化工产业园区建设,坚持“一次规划,分步实施,重点开发,合理布局”的要求,最大限度发挥化工产业园区集聚优势和规模效应;按照资源、市场、辅助工程一体化、基础和物流设施服务共享等要求来实现产业联合布局、集中布局、上下游一体化布局,鼓励上下游对接、原料互供、资源共享、土地集约和“三废”集中治理。结合城市、区域规划和产业发展需要,搞好城区企业集中搬迁与改造,引导现有化工石油企业向化工产业园区转移和集中。推进化工产业园区管理和制度创新,建设形成一批各具产业特色的化工产业园区或产业集群区,构筑我市化工石油产业发展的集聚平台。主要应做好两项规划:
(1)产业园区发展规划。坚持新建与优化扩容相结合,以建设新平台为主,加大规划引领、统筹协调,努力建设能承载龙岩战略性新兴产业跨越发展的空间平台,不断优化、扩容、提升现有各化工产业园区;坚持关联企业集中布局,上、下游项目协调发展。通过管理的链接,形成上、下游企业物料输送网络,推动企业间产品原料配套协作,互通互供,实现“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循环,企业资源利用率最大化。要确立各化工产业园区的定位,坚持科学性、可操作性和前瞻性,既要有近期建设目标,也要有远期发展的空间,起点要高、有超前性,能遵循区内的发展规律,分步实施。对目前集聚发展雏形较好的化工产业园区,通过规划来确立优化方向,把优化重点放在已有项目增资扩能上,放在争取新上项目扩大投资强度上,放在引进国内化工石油100强企业上,为化工石油产业集聚发展预留更大空间。
(2)产业园区土地等资源利用规划。重视土地等资源的集约利用,防止为招徕客商投资,就大量给地的短期行为,坚持建设用地指标向化工石油产业园区集中、向骨干企业集中、向优质高效项目集中,全力确保重点项目、重点工程建设需要。
4、加强企业技术改造,推动行业技术进步 。
推进企业技术进步,是我市化工石油产业加快转方式调结构的根本途径。坚持以技术改造推动化工石油产业发展方式的根本转变,增强企业技术改造紧迫感,加大技术改造投入,积极开发新产品,提高技术含量和附加值,改善品种质量,加快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新装备升级,要围绕产业链的前延后伸,大力发展终端产品、深加工产品,走精细化工道路,加快产品质量提升和品种更新换代,提升传统产业,做到两突出,逐步向三化发展。“两突出”即突出优化结构和节能降耗;“三化”即前沿技术自主化、工艺技术先进化,新产品高档化;依托现有企业,实施技术改造,着力延伸与完善产业链条,推进产品深加工。通过技术改造,扩大生产规模,以改善工艺流程、提高产品质量、优化产品结构、实现节能减排、加速推进产品提档升级,淘汰落后产能,加快形成高端产品的生产能力,提高核心竞争力,促进产业向终端化、高端化和集约化方向发展,推进产业优化升级。重点突破,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按照规模化、产业化、效益化的原则,重点开发用量大、用途广的产品;采用国外引进、国内联合、自行开发相结合的方式,解决技术来源;生产一批、储备一批、开发一批,形成产业化。拓宽融资渠道,通过引进战略合作伙伴、推动企业上市、发行债券等办法解决建设项目资本金问题;加强银企合作,加大银行信贷,引导企业和社会资本,围绕产品升级、节能减排、安全生产、两化融合,加大技术改造力度,保证规划重点项目的建设,提高我市化工石油行业的技术装备水平和产业规模。
5、加快推进节能减排,提高绿色制造水平。
我市化工石油产业要坚持淘汰落后产能,严格执行国家产业政策,控制电石、甲醇等产能过剩行业的盲目扩张,对合成氨、甲醇项目和电石项目,实施上大压小、产能置换等方式,积极发展循环经济,倡导清洁生产,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推广资源综合利用和废弃物资源化技术,强化“三废”处理措施等工作,促进全行业节能减排。要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加快实施各类节能工程和节能专项,引进国际先进的管理和节能技术。采用先进的节能技术、工艺和设备,加快对化肥、氯碱等高耗能产业改造,搞好资源能源的综合利用。加强项目建设环境管理,加大污染物治理力度,杜绝各类污染事故的发生;加快淘汰落后工艺和设备,从源头上减少污染物排放。搞好重点行业、重点企业、重点部位和薄弱环节的安全整治,防止重特大事故发生。要围绕节能减排精细化、能源系统优化的要求,大力发展低碳经济,构建现代产业体系,通过绿色化工引导石化产业健康发展,促进产业创新,形成新的增长平台。鼓励优势企业强强联合,培育一批行业骨干企业,提升产业集中度,加快形成大、中、小企业结构合理、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协作配套的产业组织体系。对落后的生产能力建立退出机制。开展第二轮化工企业专项整治,关闭、淘汰、整治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落后生产工艺、产品和生产装置。加快化工集中区域外的化工企业搬迁速度,鼓励搬迁企业就地关闭或转产非化工产品。加大节能减排专项资金投入力度,重点支持节能减排、清洁生产和绿色化工产品项目实施、关键技术研发应用和产业化示范工程等。积极研发和推广清洁生产、循环利用和污染治理等先进适用技术,着力解决制约节能减排的瓶颈问题。
6、构筑自主创新平台,完善产业创新体系。
我市化工石油产业要把技术创新作为转方式调结构的中心环节。一要突破一批关键、共性技术,重点解决制约行业发展的技术瓶径。化工石油企业是技术密集型企业,解决化工生产过程中的诸多问题,需要众多的技术予以支撑,要以核心企业为主体,加大科研投入力度,加快建设一批企业技术中心、工程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等研发平台和博士后流动站,形成以企业为主体、高校、科研院所参与联合攻关的创新模式。加强与省内外高校院所的战略协作,重点突破制约我市化工石油产业发展的关键技术和共性技术,如高分子功能材料聚合加工改性技术、高效分离提纯技术、新型催化剂制备技术、手性定向合成技术、现代酶工程应用技术、高纯多晶硅生产技术、高效水处理剂制备技术、高效节能与清洁生产技术等,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优势品牌,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二要推广一批成熟技术和装备,重点强化技术开发的成套性、可靠性,全面提升科技成果转化的能力。三要充分发挥技术创新的支撑作用,坚持走原始创新和集成创新相结合、企业自主创新和产学研合作创新相结合的道路,加强关键和前沿技术研发,增强自主创新对产业发展的支撑能力。充分发挥化工产业园区和重点企业在产业技术创新中的带动作用,鼓励和支持产业园区和重点企业设立技术创新公共平台,力争到2015年,新建8个企业研发中心,新增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3家以上,新增市级以上技术中心5家,逐步形成生产基地向研发和生产基地同步转化的发展格局。加快建立和完善以企业为主体的研发体系,积极引进国内、海外高新技术创新创业人才,加大企业消化吸收再创新工程技术人才培养力度。
7、实施质量品牌战略 推进行业品牌创建。
我市把提升质量作为化工石油产业发展的基础,把品牌建设作为转方式调结构的战略举措,以培育百亿产业园区、千亿产业、百亿企业为着力点,加快推进化工石油产业向品牌化方向发展,不断提高品牌经济在产业中的比重。企业运用先进工艺技术装备提高产品性能和质量稳定性,运用信息技术促进产品智能化、数字化和网络化,提升产品技术附加值,培育知名品牌。深入实施质量振兴和标准化战略,企业要深入开展QC小组活动,推动群众性质量管理活动的普及,建立覆盖产品研发、采购、生产、检验、贮运、销售、服务全过程的质量管理体系,不断完善质量管理、标准化、计量检测和质量信用体系,大力推广国内外先进管理模式和国际标准、国家标准,推动企业建立现代营销体系,着力提高知名品牌国内外市场占有率和知名度、美誉度,促进企业由生产制造向营销服务延伸,从产品经营向品牌经营扩展。加强质量管理,围绕原材料、装备、工艺等领域的共性、关键和重大技术质量问题,组织产学研用各方资源,联合开展设计、工艺、制造、检验、检测、试验等产品质量形成关键环节的质量控制、验证与评价技术、方法与设备的研发与攻关,推行产品质量安全承诺书制度,坚持诚信经营,不断提高质量信誉和品牌影响力,推动化工石油行业企业的质量进步,促进全行业整体质量水平的提升。质量是企业的生命,把质量管理作为品牌建设的核心和基础,要不断推进技术、工艺和管理的创新,提升产品的内在质量,注重产品的使用价值,赢得用户信赖,提升品牌价值,使产品质量始终处于领先地位,增强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品牌是企业的灵魂,企业文化建设是品牌发展的重要手段,要不断丰富品牌发展的文化内涵,提升品牌的美誉度和社会知名度,力争到2015年,我市化工石油新增国家级名牌或中国驰名商标1个,省级以上名牌产品或著名商标8个以上。
课题负责:郑振欣
课题成员:陈根跃
课题执笔:陈根跃
注:本文已在省、市工商联网发表并列入2012年福建省工商联调研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