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联系我们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参政议政 ->发挥工商联组织优势 推动社会管理创新

发挥工商联组织优势 推动社会管理创新

时间:[2013-10-29]来源:未知点击:2040

 

 

创新社会管理,是党中央面对经济转轨、社会转型的新形势,着眼于维护社会秩序、优化社会环境、促进社会和谐而实施的重大举措。工商联作为统一战线性质的人民团体和商会组织,是非公有制经济的社会组织,是“自我”管理型组织的代表,是党和政府联系非公有制经济人士的桥梁和纽带,参与社会管理创新和公共服务责无旁贷,具备推动经济发展、维护大局稳定、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功能。当前,我国既处于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又处于社会矛盾凸显期,经济形势复杂多变、不容乐观,对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健康成长提出了新的挑战。如何发挥新形势下工商联组织(包括工商联、行业商会、异地商会、乡镇商会、园区商会等)作用,积极参与社会管理创新,既是承担使命、履行职责的要求,也是发挥优势、体现特色的契机,这对于健全社会管理格局、构建社会管理合力、拓展工商联工作空间、提升工商联组织影响等具有积极意义。

一、工商联组织参与社会管理创新的主要特点 

与其他社会组织相比,工商联具有较高的政治地位、较强的政治功能和较鲜明的政治优势,联系和代表着非公有制经济人士这一新的社会阶层,指导和管理着一大批基层商会。多元化的社会管理离不开工商联的协同,离不开非公经济人士的参与。近年来,区工商联认真履行职责,创新社会管理,工作亮点纷呈,辐射成效明显,发挥了个性鲜明的独特作用,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重在思想政治引导。非公有制经济人士是改革开放伟大实践的积极参与者,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生力军。针对非公企业在转变发展方式过程中,需要在产业、产品、技术、市场、管理等诸多环节上进行调整和创新,遇到的难题和困惑会很多,风险和阵痛会更大等问题。区工商联为了帮助非公企业家释疑解惑,做好思想政治工作,引领他们认真学习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拥护党的领导,正确把握政治方向,坚定理想信念,理清工作思路,朝着“爱国、敬业、诚信、守法、贡献”方面纵深发展。一是区工商联紧紧围绕非公经济发展的需要,创新机制和载体,积极探索加强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途径和方式方法,针对非公经济人士的思想观念变化特点,采用正面引导和自我教育相结合的方式,组织他们接受各种形式的思想政治教育培训,不断提高我区非公经济人士的政治素质,增强他们对党和政府的信任度,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二是区工商联努力提升非公经济人士的道德感和责任感,先后开展了3次市、区优秀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评选表彰推荐活动,引领着我区非公企业家坚持言行一致、明礼守信的诚信态度,培养诚实劳动、依法经营的守法品格,弘扬致富思源、回馈社会的奉献精神,争做一名优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认真创办会刊《新罗商会》,精心编辑宣传画册《新罗企业家风采》,与市电视台联办《创业故事》,极大宣传了企业家创业事迹和对社会的积极贡献,广泛开展企业社会责任的正面宣传教育,不断增强他们履行社会责任和义务的使命感和荣誉感。三是区工商联积极引导非公经济人士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不断克服自身存在的问题和弊端,树立义利兼顾、以义为先的理念,以强国富民为己任,在发展企业、创造利润的同时,积极承担扩大就业、爱护员工、依法纳税、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提高产品质量、支持慈善公益事业等方面的责任,树立他们良好的社会形象。

2、发挥参政议政作用。非公有制经济代表人士处在经济建设的第一线,对党和政府各项政策是否切实得以贯彻,对国家政策措施和法律法规如何健全完善都有许多切身感受。区工商联充分利用组织领导核心都是非公经济带头人的优势,引导非公经济代表人士,通过各级人大、政协等平台,畅述自己心声,诉求企业意愿,积极参政议政,从而带领广大的非公经济人士积极投身国家建设和社会管理。一是推荐非公经济代表人士作为各级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及工商联领导班子人选,全区非公经济代表人士和会员中有2名、5名、21名、63名分别当选全国、省、市、区人大代表,有5名、35名、103名分别入选省、市、区政协委员,有1名、10名、63名、142名分别成为全国、省、市、区工商联领导班子成员。积极引导非公经济人士正确看待国家、省、市、区发展中出现的矛盾和问题,正确看待党和政府工作中存在的缺点和不足,充分发挥自身组织中的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等政治优势,认真参与调研,紧紧围绕经济社会生活中存在的热点、焦点、难点问题,积极建言献策、共商国事,提交《关于加快新罗区建筑业发展的建议》、《关于小溪河流域尚未复工的矿山、选矿厂企业尽快复工的建议》、《关于充分发挥区工商联在社会管理创新中的作用》等有分析、有建议的高质量的议案、提案、建议,仅2012年达136件,推动有关政策、法律法规的制定和贯彻落实,彰显工商联组织在参与政治生活和社会事务中的重要作用。二是积极参与涉及非公经济发展的重大决策和各类专题视察、督察和特约检查活动,引导非公经济人士着眼发展大局,坚信党和政府有决心有能力战胜自身存在的问题和发展中碰到的各种困难,从而理性表达企业在盼改革、求公平、谋发展等方面的诉求,自觉为党和政府分忧、为社会尽责,推动非公经济发展的市场、政策、法制和社会环境改善。三是建立各级党委政府领导联系非公经济代表人士制度,畅通沟通渠道,架设协调桥梁,实现政府与企业的良性互动,通过民主协商、专题报告、内部信息和政企对话等形式,积极反映企业的意见呼声,化解企业与社会环境的矛盾,促进党政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

3、助推非公经济发展。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新罗科学发展跨越发展加快崛起的重要推动力量。区工商联作为政府管理和服务非公经济的助手,充分发挥非公经济人士作为企业主要出资人的作用,重视发挥企业在管理和服务员工中的关键作用,加快结构调整,推进转型升级,围绕我区“一核、两翼、三大经济体”发展目标,加快生态型经济强区建设,在优势资源配置延伸产业链,增强科技含量,实施项目、品牌带动战略,坚持可持续发展上取得新突破。一是引领非公企业转变发展方式。坚持以经济结构调整为主线,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为核心,以节能减排为抓手,以机制创新为保障,着力推动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从产品优势向技术优势转变;从劳动密集型向资金密集型转变,从资源浪费型向资源节约型转变,实现我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2012年全区非公企业完成总产值500亿元,比增20%;全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527.21亿元,比增10.2%;工业总产值843.1亿元,比增2.5%;规模(指2000万元)以上工业企业313家,完成产值266.64亿元,比增13.6%;全区亿元以上工业企业64家。二是引领非公企业参与项目建设。充分利用企业家联系广泛、交友众多、信息灵通的优势,开展以产业招商、以企业招商,瞄准产业发展前沿,努力策划生成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和循环经济、绿色经济、低碳经济项目,加快推进了铭丰纸业、力浩新能源、金弘达汽车综合体、闽西建材交易城等一批重大项目建设。三是引领非公企业实现科学发展。着力引导非公企业引进先进技术设备,提升传统产业的工艺装备水平,提高加工深度、产品技术含量和质量档次,从而达到“高利用、低能耗、抵排放”的循环经济和清洁生产要求;着力引导企业从单纯依靠价格优势、数量优势向技术优势、品牌优势转变,向前端的研发设计及后端的品牌营销延伸,提高产品的附加值;着力引导企业围绕产品和市场发展变化,逆向思维,超前谋划,加快产品升级换代、发展精深加工,延长产业链,有效整合资源,实现优势互补,从产业规模的扩张和产品层次提升做大企业。着重培育卓越新能源、天泉药业、海德馨汽车电力等一批创新能力强,拥用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企业,加快培育万腾车桥、毫迪化工、嘉丰米业等一批具有“专、精、特、新”的优势企业;着力培养龙工、森宝等规模大、实力强、影响广的大型企业。全区非公企业建立国家级、省级、市级企业技术中心分别为1家、9家、49家,共有高新技术企业25家。四是引领非公企业提升企业素质。着力引导企业由过多依赖物质消耗和大量投资向更多依靠科技进步的战略性转变,实施品牌带动,从产品营销转变品牌营销,加快机制、管理、技术、品牌创新。全区非公企业建立森宝食品、卓越新能源、天泉药业、卫东环保公司等4个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共有中国名牌产品1个,福建省名牌产品33个;中国驰名商标6件、福建著名商标48件、龙岩市知名商标78件。五是引领非公企业合作抱团发展。积极引导企业顺势而为,整合优势资源,在融资、投资、生产、研发、营销上善于抱团,实现资源、资金、技术、人才、管理、品牌整合,形成合力,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大豪实业公司董事长汤秀豪、西陂水泥厂董事长连金明等人联合创办金弘达实业股份公司,总投资16亿元;文翔矿业有限公司董事长林文与福建亿富龙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董事长黄俊刚、北京腾龙诚信商贸有限公司总经理陈奏凯等合作投资26亿元的闽西建材交易城项目,于今年6月盛大开盘。六是引领非公企业建立融资机构。融资难一直是困扰非公有制企业发展的首要难题,尤其是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以来,企业融资雪上加霜,如果应对不力,会造成很多中小企业关门歇业或倒闭破产,带来一系列社会问题,进而影响到社会的稳定与和谐。区工商联鼓励各行业商会积极牵头成立担保公司,争取银行授信,探索组建和运作模式,为会员提供信贷服务,利用社会闭散资金,解决中小企业资金短缺问题,全区工商联系统组建了汇达担保、建融担保、钢信担保、永象担保、永丰小额贷款公司等5家担保公司,非公企业家实行强强联合,成立了众银、银信融资等32家担保公司,逐步缓解了我区非公企业担保难、融资难问题,有效减轻政府压力和负担。

4、壮大组织队伍网络。基层是社会矛盾产生的源头,夯实基层、打牢基础是社会管理创新的重点难点。加强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建设,不仅是工商联履行自身职能作用的需要,也是工商联参与社会管理创新的坚实基础和有力支撑。近年来,区工商联充分考虑商会处于经济建设的前沿,直接面向基层,紧密联系企业,利用组织会员多、联系广、影响大的特点,切实加强了组织队伍建设,构建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网络化商会体系,有效延伸工作手臂、丰富工作内容,拓宽工商联参与社会管理创新的工作对象。一是积极建立行业商会组织,组建了区石场、区冶金矿业、区煤炭、区闽西交易城、区汽车维修、区粮食饲料、区石油、区女企业家、区龙州工业园区、区食品物流等行业商会10个,促进走上“组织健全、会务规范、服务发展”轨道,也填补了以往园区组织建设的“空白”。区工商联积极探索行业商会工作规律,以发展为主线,以服务扩影响,以改革促规范,加强行业商会的引导、协调、自律、服务作用,从源头上及时排查和化解来自企业的各类矛盾纠纷。区粮食饲料商会了解漳州港发往龙岩方向的粮食饲料经常遭窃的焦点问题,立即深入调查,召开专题座谈会,以商会名义发函投诉相关部门,引起漳州市领导高度重视,成立管理专案组,制定防范措施,使粮食饲料偷盗现象得到有效制止。区石场同业商会主动与区矿管总站、大洋信用社协调为每个会员取得贷款25万元计600多万元,解决了企业上场的资金困难,同时针对石场行业税赋偏高问题,多次与区国税局协调并得到政府分管领导的重视和支持,企业减负了税费,有效缓解与社会发展矛盾。区煤炭同业商会引导会员企业推进煤矿安全标准化达标矿建设,恳求区政府给予达标一级、二级、三级矿分别奖励100万元、50万元和30万元的建议得到了落实,推进了煤矿行业的健康发展。区汽车维修同业商会面对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维修项目收费标准执行不一,主动与主管部门沟通、协调,加强了市场管理,制止了行业恶性竞争,既维护了会员利益,又规范了维修市场秩序。区食品物流商会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积极为政府分忧,面对乐佳旺超市倒闭、众多供应商哄抢财物的局面,勇于担当,沉着应对,带领供应商共同寻找解决问题办法,妥善处理了业主欠款供应商导致“后遗症”的危机,确保了该事件安稳过度。二是全面建立基层商会组织,2004年区工商联率先在全省实现了乡镇、街道商会全覆盖,全区19个乡镇街道均成立了商会,为构筑和谐社会作出了重要贡献。如西陂商会筹资380万元建立慈善基金;曹溪、白沙、小池、大池商会分别筹资300-100万元不等设立教育基金;红坊商会建立助困助学制度,每年拿出数万元开展专项活动,奉献出一片爱心。并积极探索建立村级基层商会模式,200312月大胆组建了全市第一家村级商会--区红坊南阳商会。三是加快发展异地商会组织,全区已建立了区深圳商会、区厦门商会、区北京商会、区漳平商会、区上杭南阳商会、区上海商会、区武平商会、区新西兰商会、区长汀商会、区福州商会等异地商会10个,境外商会建设也实现了零的突破。区北京商会因势利导,实施“回归工程”,促进总投资26亿元的闽西建材交易城项目在我区落地生根开花。工商联组织的发展弥补了政府、市场管理的不足,成为社会良性运转的一支不可忽视力量,为区工商联在社会管理创新中展开政治引领、招商引资、情谊联络、理顺关系、疏导心结等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5、构筑和谐社会平台。区工商联充分发挥在构建和谐劳动关系中的积极作用,把引导企业广泛开展创建和谐企业活动,作为加强对非公经济人士政治引导的一个重要内容,作为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的一项重要任务,不定期与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区总工会、区经贸局一道参加三方会议,共同商讨如何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创建和谐企业等事宜,引导非公企业从加快发展、讲求诚信、善待员工、和谐共处、履行责任等方面着手,通过创新管理理念、完善分配制度、积极关爱员工,正确处理企业与员工、企业与企业、企业与社会等各方面的矛盾和纠纷,把不稳定因素消灭在企业内部,解决在萌芽状态,从而实现我区非公企业和谐劳动关系,与社会和环境关系的和谐发展。一是推动认真执行劳动法规。着力规范用工制度,开展工资集体协商,签订规范的劳动合同。二是深化和谐企业创建活动。引导业主遵守《劳动法》,提高法制观念,尊重员工,关爱员工,积极改善员工生产、生活条件,着力推动企业建立规范有序、公正合理、互利共赢、和谐稳定的社会主义新型劳动关系,努力做到股东利润、经营者业绩、劳动者权益的三兼顾,促进企业内部和谐,带动社会稳定和谐。全区有春驰、恒亿等38家企业获省级劳动关系和谐企业,龙工集团、标致食品等10家企业获市级和谐企业,万腾车轿、海特叉车、丰力机械等50家企业获区级和谐企业。三是开展非公企业家素质教育。区工商联为了进一步引导非公企业家在转变发展方式问题上站得更高,想得更深,看得更远,举办了多次主席(扩大)会、常委会和执委(扩大)会等专题学习会,组织企业家参加海峡西岸机械产业发展论坛、《当前金融政策形势下的发展机遇与挑战》等10多次,以及第1-8期清华大学高级工商管理总裁研修班和职业经理人培训班,学习人次达1500余人次。通过这些形式,有计划、有步骤地在非公经济人士中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科学发展观、低碳经济、发展形势分折等教育,提高他们政治觉悟、法制观念、责任意识、经营管理能力等综合素质,以强国富民为已任,讲诚信,重信誉,守信用,做到义利兼顾,在发展企业的同时,积极承担扩大就业、爱护员工、依法纳税、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提高产品质量等方面的责任,促进和谐社会建设。四是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引导。区工商联经常深入非公企业第一线,与业主亲切交谈,贵在引导,坚持以人为本、善待员工、公平协调、团结有序、诚信合作、安全高效、关爱环境、奉献社会,认真开展精神文明活动,弘扬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促进企业和谐发展。五是组织企业参与公益事业。区工商联发挥整体组织优势,全力引航非公企业家致富思源,富而思进,从履行社会责任和义务为切入口和着力点,积极参与各项公益事业,推动非公企业在诚信经营中树立良好形象,在履行责任中提升精神境界,在报效社会中体现价格追求。据不完全统计,近年来我区非公企业家捐资扶贫、济困、赈灾、助学等各项公益事业活动达2.3亿元,惠及众多的个人、家庭、集体,社会受益良多。

6、开展企业党建指导。促进非公企业组织开展争先创优活动,是各级工商联义不容辞的责任。区工商联党组作为区非公经济组织创先争优指导小组成员单位,紧紧围绕“全覆盖、强作用、促发展、见成效”、争创五个好基层先进党组织和五带头优秀共产党员的目标要求,经常深入非公企业,抓住重点、突破难点,扎实推进争先创优活动,着力引导它们不断创新活动形式,丰富活动载体。奠定基础,在优化班子上创先争优;激发活力,在发挥党员作用上创先争优;提升效能,在推动发展上创先争优;以人为本,在建设企业文化上创先争优;凝聚广大员工合力,推动党建科学,促进企业持续发展、健康发展。2012年,全区新建非公经济党组织16个,新发展党员52名,现有非公经济组织建立党委4个、党总支7个、党支部187个,涌现出一批党建工作先进典型,龙工集团党委被省委授予“全省创先争优先进基层党组织”称号,紫金集团党委、标致公司党支部被省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创先争优领导小组授予“2010-2012年创先争优活动先进基层党组织”称号。

7、深化职称评审工作。非公企业专业技术人员职称评审是社会化评审工作的一个支点,是社会管理创新工作的一部分。区工商联主动介入,积极承接,并深入企业精心指导专业技术人员的初、中、高级职称的申报工作,认真解答相关问题。截止2012年底,全区共有1812名非公企业专业技术人员通过申报初级、中级、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认定,其中高级职称145名、中级职称850名、初级职称817名,为全区非公企业上规模、上等级提供了人才保障,同进也为社会构建尊重人才、尊重知识、尊重技术的良好环境打开了新的通道,化解企业人才与社会发展的矛盾,顺应了时代发展和要求,促进了社会公平。

8、参与新农村大建设。新农村建设是社会进步的要求,是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区工商联发挥与非公企业家紧密联系的优势,因地制宜,分类引导、找准切入点,积极组织动员非公企业积极参与“海西春雨行动”、“双百一创活动”、“民企帮村活动”,投身到我区新农村建设中去。一是企业家直接参与,带动新农村建设。标致食品饮料公司总经理陈国栋、龙麟集团董事长许沂炎、金弘达工贸公司董事长连金明、曹溪联合运输有限公司董事长林忠发等12位企业家勇于担当,不负村民重托兼任村主干,直接参与新农村的规划、组织实施,带动全村发展。二是到农村办企业,吸纳农村劳动力。春驰集团、龙麟集团、卓越新能源、铭丰纸业、精博化工等一大批非公企业在乡村建厂,积极吸纳当地农民到企业工作,解决了农民就业,增加群众收入。三是开展帮扶活动,改善农村基础设施。据不完全统计,近年来全区非公企业家出资支持农村教育基金、帮助新村建设、修路架桥、资助特困户等3000多万元。四是龙头企业垂范,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我区32家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都是民营企业,已成为推动农业产业化发展的骨干。如森宝集团、闽雄生物、培斜竹制品公司等企业,按照“公司+基地+农民”等模式,以龙头企业带动参与,加快了新农村发展。由此可见,区工商联主动融入社会管理创新工作,一切以发展为出发点,努力引导农民转变观念、掌握技术、开拓市场、扩大就业、增加收入,为农民富裕的生活、农业经济的发展、农村面貌的改变做出了实实在在的贡献。

二、工商联组织参与社会管理创新的制约要素

虽然,工商联组织在社会管理创新工作有着独特作用,发挥“统战性、经济性、民间性”等特点,以人为本,加强素质教育和思想政治引导,推动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团结进步,转化他们对社会环境的矛盾,促进了社会和谐发展,但目前其优势并没有得到充分体现,制约要素有如下三个方面:

1、工商联作用社会认识不足。工商联不仅服务于会员企业和非公经济发展,也服务于政府行政和社会管理。但是,社会对工商联作用一知半解,以偏概全,主要表现在:一是社会各界对工商联工作接触少,对以非公经济为主体的工商联组织地位和作用认识片面,看不到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重要贡献,无法全面理解,有待提高认识;二是会员企业和非公企业家遍及全区各行各业,平时联系有限,不清楚工商联职能有哪些,有事直接找政府、找领导解决,很少到工商联组织反映、咨询可为不可为;三是党委、政府未能对工商联组织给予足够的重视及必要的培育、扶持,工商联组织作用难以得到有效发挥。

2、工商联组织自身建设不强。组织队伍建设是工商联的基础,工商联组织一贯重视自身建设,却因各种原因仍然存在不少薄弱环节:一是行业商会的覆盖面还不够广,我区“6+3”支柱产业中机械、建材、农副产品加工、医药化工等行业还未建立商会组织;二是工商联组织普遍存在班子成员素质参差不齐、经费人员不足等问题,个别商会负责人未能认真履行职责,商会的发展受到了影响;三是不少商会制度不健全、管理不规范,重点在会长会、理事会等民主议事制度落实不足,商会财务公开透明度较低,导致商会整体形象不高;四是部分商会很少开展有实际意义的会务、商务活动,缺乏抱团发展的生机活力,阻碍了商会凝聚力、影响力、执行力的提升。

3、工商联管理机制畅通不够。工商联的作用发挥依赖于与企业的联系和政府部门沟通。由于多种主客观因素,工商联组织管理机制不够通畅:一是政府部门依然存在大量控制行业发展和直接管制企业行为的行政手段,行业商会所具有的联系、沟通、协调、维权的功能受到了限制,企业仍然行走在“有事找政府”的老路;二是行业商会的职能不明确,未能承接政府转型过程中的相关职能,在加强行业自律、推进诚信建设、制定行业规划、调整产业结构等方面存在“空档”,造成了行业商会工作空间受到“挤压”和“缩水”以及在社会管理创新中的“短腿”,影响了行业商会的发展;三是一些政府部门尚未重视与工商联组织的联络沟通,缺失建立有效的、正常的征询沟通机制,致使商会的桥梁纽带作用未能全面发挥。

三、工商联组织参与社会管理创新的对策途径

目前,非公经济已成为区域经济的主体,加强对非公经济组织的服务管理是社会管理创新的一项重要任务。工商联要发挥思想政治工作的优势,以科学发展观统揽全局,引导非公经济人士有序参与社会管理创新,承担管理和服务会员的社会责任;要发挥商会组织的作用,成为构架于市场和政府之间的桥梁,承担市场机制无法解决,政府又无力解决的职能,做好了解情况、畅通渠道、反映意见、协调关系、化解矛盾的工作。要以方法创新弥补薄弱环节,以制度创新促进源头治理,建立科学有效的利益协调机制、诉求表达机制、矛盾调处机制、权益保障机制,不断拓宽社会管理创新的整体平台,着力维护非公企业合法权益,反映企业建议诉求,化解企业矛盾纠纷,促进企业和谐进步,有力推动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和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健康成长。

1、加强组织领导力度,深化创新社会管理认识。工商联工作是党的统一战线工作和经济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与社会管理有着紧密联系,本质上都是做群众工作,目标上都是促进凝心聚力,任务上都是协调利益关系,因此各级党委政府要重视工商联组织社会管理创新工作,最大限度激发社会活力,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一是加强对工商联组织的领导。各级党委政府要利用行政资源,配齐配强工商联组织人员、经费等资源,完善商会组织管理架构,增强工商联组织战斗力。二是扶持工商联组织创立和发展。对新组建的基层商会(包括行业商会、异地商会、社区商会、园区商会等),给予一次性补助经费3-5万元,把作用最大的行业商会办公经费列入区政府财政盘子,适当给予补助,每年补助每个行业商会办公经费3万元以上,充分彰显政府的重视与支持。三是加强非公企业的党组织建设。积极实施“三五”非公有制企业党建工作机制,扩大非公有制经济党组织和党的工作覆盖面,发挥好党建指导员作用,强化企业党组织在职工群众中的政治核心作用和企业发展中的政治引领作用,依托企业党建工作促进企业家坚定理想信念,推动和谐企业构建。目前区工商联直属的10个行业商会和4个异地商会(本区内)没有-个建立党的支部,应认真做好党员发展工作,尽快建立党组织,不断壮大党在工商联组织中的力量,加强党的领导,与非公经济代表人士的政治安排紧密结合起来,扩大工商联组织代表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中的比例,推动建言献策、参政议政的渠道更加通畅。四是建立非公经济人士评价体系。综合考察和评价非公有制经济人士所在企业的信用、信誉、行业地位,以及本人的政治素质、社会贡献、参政议政能力、行业影响、社会形象等情况,建议在区委的领导下,由统战部牵头,工商、税务、经贸、安监、环保、质检、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统计、工商联、工会等相关部门参加,健全完善评价体系,每年评价一次,并建立完整的电子信息档案库,有重点的培养选拔杰出人员,逐步建立一支数量足、素质高、影响大的非公有制经济代表人士积极分子队伍。五是着重强化对外宣传教育力度。通过电视、广播、网络和平面媒体,设专项栏目,定期介绍省内外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动态及创新社会管理的新思维、新举措、新方法、新经验,广泛宣传非公有制经济中“纳税大户”、“就业先进”、“优秀民营企业家”、“优秀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优秀人大代表”、“优秀政协委员”等先进事迹,铭记他们对我区经济社会发展作出的重要贡献,扩大对外影响力,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和社会氛围,让社会认知工商联,让工商联走进社会。

2、确立行业商会职能,拓宽创新社会管理平台。商会是工商联的基础,商会管理行业商会,行业商会联系行业企业,这是我国工商联组织的现代管理方式。创新社会管理,必须尽量弱化政府微观、中观管理职能,把那些政府部门不该管、管不了、管不好的事情逐步交给工商联组织,增强行业商会的知情权、参政权、监督权,使之真正拥有服务职能和调控手段,这样企业也离不开行业商会了。一是明确行业商会权利。建议政府出台加强行业商会发展的工作意见,明确行业商会的法律地位、管理体制、行为规范、监督管理,加强对其服务和管理,政府要支持商会建设为行业服务、促进产业发展的各类自主创新、公共服务平台,赋予行业商会在行业统计、技术推广、行检行评、职称评定、岗位技能考核、展览展销会以及行业维权等方面的相关职能,为发挥其“规范作为、反映诉求、提供服务”的三大作用奠定基石。二是搭建经贸互动平台。工商联组织要充分发挥民间商会大平台的优势,引导广大非公企业树立科学发展观,加快发展方式转变,走科技先导型、资源节约型、生态保护型、循环经济型的发展之路。注重发展的质量与效益,练好内功,不断做大做强企业,为加快生态型经济强区建设再立新功。三是拓宽联谊交流平台。区工商联要经常将不同行业的非公有制经济代表人士集聚起来,组织开展内容丰富、形式活泼、思想健康的各种联谊活动,通过召开培训班、研讨会、论坛,与外县市结对互访、对外考察等,广交新朋友,深交老朋友,为他们相互了解、加深友谊、增进互信拓展创新载体。四是构筑网络沟通平台。工商联组织应充分利用现有网站传递信息,建立与重点非公经济人士的联系信箱,加强上下沟通,增强互动功能,并与上级、兄弟商会、行业协会组织网站链接,形成全覆盖的网络联系渠道,为察民情、听民意、解民忧,拓展工商联创新社会管理平台。五是加强组织自身建设。区工商联要切实履行社会团体业务主管单位的职责,指导商会以“四有阵地、四强班子、五好商会、五个一活动”为载体,加强制度化、规范化建设。建立以商会章程为核心的管理制度体系和以会员大会、理事会为主体的决策监督体系,完善商会法人治理结构。实行企业家办会,鼓励商会兴办投资实体,加强专职人员队伍建设,为商会发挥职能作用提供有力支撑。

3、完善各类管理机制,丰富创新社会管理内涵。非公有制经济人士是党执政的重要群众基础和社会基础,涉及我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各个行业,他们是一个社会群体,是我区经济社会发展举足轻重的力量。各级党政应重视他们的作用,坚持党中央提出“充分尊重、广泛联系、加强团结、热情帮助、积极引导”的20字方针,积极建立与工商联组织之间长期稳定的联系对话平台。一是建立沟通制度。定期组织有关部门与工商联组织之间联络、协调、沟通、反馈,每季度举行一次,认真倾听行业企业的呼声,切实了解产业运行情况和存在问题,加强信息沟通,有助协调解决并及时作出产业调整。二是建立征询制度。政府有关职能部门制定涉及行业利益的规范性文件、公共政策、行政措施和其他涉及行业重大利益的政策,应提前征求工商联组织的意见和建议,保持诉求渠道畅通无阻。三是建立告知制度。政府有关部门出台经济和产业政策,应事先告知行业商会,阐明发展意图,引导产业发展方向。四是建立听证制度。政府有关职能部门举行的各类听证会,凡涉及行业利益尤其是涉及行业发展的重大经济决策,应邀请工商联组织代表参加,构建政府与工商联组织的信息传递平台。五是建立其它机制。充分发挥工商联组织在劳动关系三方协调机制中的作用,督促会员执行劳动保障法律法规;吸纳行业商会参与市场专项治理整顿,规范和维护市场秩序;参与建立健全完善金融、价格、食品、药品等社会公共安全的预警和应急体系;参与监督行业安全生产和环保标准的执行,加强生产安全和环境保护;吸纳工商联组织参与维稳工作,积极维护社会的和谐稳定等,从而推进工商联组织始终保持与党和政府同心同德、同心同向、同心同行,积极协调社会关系,认真解决社会问题,努力化解社会矛盾,共同促进社会稳定,进一步推动我区经济社会科学发展、跨越发展、加快崛起,为实现“中国梦”做出应有的新贡献。

 

                                 

 

                      课题指导:赵山凤、邱清宇

                      课题负责人:陈小萍、谢广全

                      课题组成员:董千秋、陈瑜兰、林冰杰、

                                  魏泉龙、陈根跃

                          笔:董千秋、陈根跃

                             20038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