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联系我们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参政议政 ->关于构建新罗区现代产业新体系的研究

关于构建新罗区现代产业新体系的研究

时间:[2013-10-29]来源:未知点击:1323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着力构建现代产业发展新体系。当前,新罗的发展正处在一个新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加快构建现代产业发展新体系,对于提升我区产业发展层次,提高核心竞争力,打造新罗产业发展升级版,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具有深远意义。最近,我们深入企业开展专题调研,在此基础上,针对我区产业的发展现状、发展瓶颈进行分析研究,提出加快构建新罗区现代产业新体系的思路对策措施。

一、我区产业发展现状。

近几年,我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推进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着力构筑机械、建材、能源、化工、农产品加工、冶金支柱产业经济框架,着力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扎实推进节能减排,加快推进产业集聚,产业规模不断扩张,产业转型升级步伐加快,产业层次水平日益提升,产业竞争能力持续增强,正逐步向现代产业体系的新阶段迈进。

1、经济发展势头强劲,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全区生产总值从2010年的201.2亿元增加到2012年的270.5亿元,年均增长15.8%;人均生产总值由2010年的47100元提高到2012年的63300元,年均增长15.9%,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265亿元;财政总收入由2010年的18.4亿元,增至2012年的25.6亿元,年均增长17.6%;财政一般预算收入由2010年的11.1亿元增至2012年的16.28亿元,年均增长23.02%。在全市各县(市、区)排名第一,区域影响力全面提升,拥有中国名牌产品2个,中国驰名商标6个,国家免检产品5个,省名牌产品45个,省著名商标49件。

2、产业结构持续优化,产业集聚效应初显。近年来,我区坚持做优一产、做强二产、做大三产的产业发展思路,着力推动三次产业结构由“二三一”向“三二一”转变,目前,初步形成以工业为主导、三次产业协调发展的产业体系,三次产业结构由2010年的9.7:49.0:41.3调整为7.2:52.0:40.8。一是工业结构不断优化,形成以大型企业为龙头、骨干企业为支撑、中小企业为基础,主导产业突出,关联产业互补的发展格局。二是服务业取得较快发展,形成了以商贸、旅游业、房地产、物流业、信息服务业和金融等现代服务业共同发展的新格局。三是农业经济向特色农业方向发展,形成了畜禽、花生、果蔬、竹木、茶叶五大产业,持续推进农业品牌化、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进程,农业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中介组织和行业协会加快发展。

3、农业经济稳定发展,产业基础逐步稳固。积极调整优化农业经济结构,加快高效生态农业发展,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大幅提高,农业基础性功能不断拓展,生态农业、设施农业、品牌农业迅速发展,现代农业的总体格局正在形成。2012年农业实现增加值19.48亿元,同比增长3%;我区深入实施特色优势产业培育计划,大力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着力培育一批起点高、规模大、带动能力强、在全国行业领先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不断创新龙头企业与农民、专合组织利益联结机制,形成了森宝、森华、标致、嘉丰米业、小洋面粉、龙头马、养宝、闽雄等一批农产品精深加工企业、生态特色农业基地和休闲观光农业园,有效提高了现代农业的规模化、生态化和多元化发展水平,拥有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2家、省级龙头企业6家、市级龙头企业19家,无公害农产品认证236个,绿色食品认证16个。

4、产业发展初具规模,质量效益不断提升。我区着力加强调整产业结构,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实施工业“产业、企业、产品”倍增计划,通过做大企业、做强产业、做优结构,推进产业转型升级,淘汰落后水泥产能1054.9万吨,着力打造“5十5”千亿产业体系,初步形成了机械、商贸物流、农产品加工、建材、能源环保五大主导产业和新材料、精细化工、生物医药、轻工纺织、文化旅游五大潜力产业。2012年规模工业企业313家,实现产值266.6亿元,比增19%;机械制造业完成44.8亿元,增长16.8%;建材产业完成61.0亿元,增长8.2%;农副产品加产业完成65.6亿元,增长17.4%;化工产业完成37亿元,增长23%,能源环保产业完成31.6亿元,增长13.1%;64家亿元企业完成产值150.3亿元,增长20.6%,占全区工业总产值的56.4%,产值超10亿元企业2家,产值超5亿元企业6家。产业发展初具规模,运行质量持续改善,规模经济产业集中度明显提高,培育发展龙工、春驰、龙麟、紫金、卓越、龙化、豪迪、力浩、小娘坑矿业、森华、海德馨、卫东、金鑫、丰力等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企业集团。

5、第三产业规模扩大,所占比重持续提高。近年来,我区大力实施“服务业倍增工程”,加快三产结构调整,大力发展高端服务业,加快发展总部经济、商会经济、楼宇经济等新经济形态,实现服务业向高层次、高附加值方向转变,三产发展呈现出“速度保持高位、比重加快上升、结构不断优化、效益稳步提高”的良好态势。红星美凯龙、大润发、莱雅百货、夏商百货等一批国内外知名商贸品牌企业强势进驻,提升了城市经济发展业态;龙岩商务营运中心、龙岩动漫科技产业园、龙岩侨声文化艺术中心 、龙岩美食城投入运营、海西龙门物流园、龙岩陆地港、金弘达汽贸综合体、建材综合体等一批现代物流园区初具规模,龙岩紫金山体育公园、金融商务中心、万达广场、万宝广场、恒宝城市广场、花漾江山旅游综合体、龙雁工贸综合体、钢材物流项目、奥特莱斯商贸综合体、中澳风情园、铁山温泉旅游综合体项目等一批城市综合体项目建设进展顺利,总部经济发展加快,龙州总部基地建设快速推进2012年三产增加值达106.7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40.8%,较上年提高9个百分点;全区限上企业达392家,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68.3亿元,增长19.7%,文化旅游业兴起,去年接待游客462万人次,总收入31.5亿元。

6、创新能力持续提高,高新产业快速发展。我区大力实施科技引领发展战略,加快高水平研发机构集聚,促进产学研的结合和创新链的形成,完善企业自我创新体系,强化核心技术培育,把制造与研发结合起来,引进与吸收结合起来,技术升级与产业升级结合起来,突出解决产业关键性和共性技术问题,加强产业技术合作和动态管理,不断推进产品创新、品牌创新、产业创新,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我区创新能力明显增强,科技成果转化能力大幅度提升,高新技术产业保持较快增长,呈现出“总量迅速增长、质态不断提升、结构日趋优化”的良好态势,科技在支撑引领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更加突出。全区拥有1家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9家省级工程技术中心,49家市级工程技术中心,31家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省级知识产权试点企业13家,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全区规模工业产值比例超过20%。

7、产业园区建设加快,竞争能力日益增强。我区立足区位实际和产业发展重点,按照“企业集中、要素集聚、产业集群、土地集约”的原则,坚持基础先行,不断加大基础设施投入,完善园区软硬件环境,创优发展平台,全力以赴抓好龙洲工业园区建设,形成一园4区发展格局,使园区成为我区加快工业发展、产业集聚发展的重要载体。围绕“投资规模大、技术含量高、产业链条长、牵动能力强”的要求,外引内聚,以项目聚集产业,不断夯实发展基础,重点引进龙头、核心企业,不断延伸产业链,积极承接沿海发达的产业转移,培育壮大主导产业,积极引导资本、技术和项目向园区集中,有效聚集科技、人才、信息等生产要素,推进优质资源向优势产业集聚,集中精力主攻大项目,在重特大项目上求突破,目前,园区实力明显增强,园区贡献开始凸现,累计入园企业380家,投产企业220家,2012年实现产值140.73亿元,比增12.7%。

二、构建现代产业新体系存在的主要问题。

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的发展,我区形成了当前的产业体系。全区经济无论是从总量上还是结构上都取得了长足发展,但在产业发展方面却存在着不容忽视的问题,与构建现代产业新体系还有较大的差距,产业发展过程中积累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也逐步显现出来,主要表现在:

1、产业结构不够合理。发达国家第三产业占GDP比重都达到60%以上。从目前发展情况看,我区三次产业之间还不够协调,一产偏高,二产不强、三产不大,三产增加值比重一直徘徊在40%左右,产业结构还处于较低水平。各次产业发展不平衡,产业结构升级比较缓慢。

2、产业发展层次不高。技术密集型产业发展仍相对薄弱,传统工业比重过大,高新技术产业规模偏小。而从产业发展情况看,工业经济仍主要以原料工业为主,高附加值的消费品加工业所占比重不足30%,特别是高新技术产业所占比重仅为20%,现代先进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企业仍较缺乏。

3、产业集群效应偏低。产业集中集聚度低,支柱产业规模小,上游产业缺乏下游产业的配套与协作,没有形成互补性强的产业链,产业链功能还不够完善,集中区内的企业生产并联较差,企业间配套协作机制仍不健全,产业链的整体优势发挥还不够明显,产业集群效应仍存在较大发展空间。

4、能源消耗依然偏高。我区积极实施各种节能降耗措施,使全区能源综合利用效率有了一定的提高,万元生产总产值能耗、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均大幅下降,但由于受工业产业结构调整,高能耗工业发展迅速等因素的影响,节能降耗工作依然形势严峻。

5、自主创新能力薄弱。我区多数企业科技研发经费投入不足,没有形成自己的核心技术,原创性成果较少,关键技术自给率低,原始创新能力不足。高学历、高职称的技术、管理人才严重缺乏,直接制约产业体系向高端迈进的步伐。

6、高附加值产品较少。近年来,我区实施品牌带动,取得一定成效,但名牌数目偏少,品牌价值偏低,中国名牌产品数仅有2个,省级名牌和著名商标也不多,与晋江、厦门等先进地区相比差距大,名牌经济核心竞争力较弱,产品技术层次偏低,产品附加值不高,有待于发展高端产品。

7、节能减排压力偏大。在我区经济结构中,资源型经济占主导地位,经济发展对资源的依赖性高,发展方式仍然较粗放,工业增长过多依靠能源资源消耗和低价劳动力的大量使用,资源消耗大、能耗高的重工业占比大,而能耗低的高新技术产业占比小。

8、园区承载能力不强。目前,工业园区基础设施欠帐较多,功能尚不完备,园区的服务功能和承载能力较差,入园企业集聚程度低,项目投资强度低、容积率低、厂房利用低、装备水平低,园区的集聚、辐射效应作用小。

三、构建现代产业新体系的思路建议。

构建现代产业新体系是当前新罗产业发展的关键所在,既是适应产业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需要,也是未来产业发展的趋势和方向。为此,就我区构建现代产业新体系,提出如下建议:

我区要以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着力深化改革,加快调整结构和转型升级,从注重规模扩张向注重质量效益转变,始终把优化环境作为构建现代产业新体系的重要抓手,以环境大优化促进构建现代产业新体系,努力营造优质高效的产业发展服务环境。依托现有产业基础和比较优势,加快转变产业发展方式,推进构建现代产业新体系,促进我区产业集聚和优化升级。

1、基本思路: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立足我区自身优势和现有基础,着眼打造新的竞争优势和未来发展,瞄准产业链高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不断优化产业布局,加快结构调整,提高产业发展竞争力,坚持大集团引领、大项目支撑、集群化推进、园区化承载发展战略,着力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完善体制机制保障,强化政策导向,优化发展环境,努力构建现代产业新体系。 

2、发展目标:

到2015年,三次产业结构5.2:52.0:42.8,比例趋于合理,先进制造业规模壮大,现代服务业快速发展,农业综合效益明显提高,产业结构明显优化,产业竞争力明显增强。到2020年,三次产业结构3.5:46.5:50,比例更加合理,现代服务业成为主导产业,在第三产业中比重超过50%;形成产业结构高级化、产业布局合理化、产业发展集聚化、产业竞争高端化的现代产业新体系。

3、发展重点:

按照“做优一产、做强二产、做大三产”的发展思路,加快推进全区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二、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资消耗向依靠科技进步、提高劳动者素质和管理创新转变,力争到2015年基本形成以特色农业为基础,高新技术产业为引领,先进制造业为主体,现代服务业为支撑的特色产业体系,重点产业产值突破1000亿元,新增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10家以上。

(一)做优第一产业。

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以质量效益为导向,重点发展优质粮食、现代畜牧业、现代林业和农产品精深加工业,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完善农村集体土地股份合作制,推进农业产业化、规模化、集约化经营,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构建质量效益型农业体系。深化对台合作交流,着力打造闽台现代农业综合示范区。大力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业,支持龙头企业延伸链条、培育品牌,提高产品附加值,加强畜禽、花生、果蔬、竹木、茶叶基地建设,突破农产品保鲜加工和流通瓶颈,建设农产品现代物流体系。扶持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的农业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全面推进农业技术推广、农产品质量监管和动植物疫病防控体系建设,加强农业农村金融、保险、信息服务平台建设,形成以市场牵龙头、龙头带基地、基地连农户的运行机制,努力实现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全力打造中国南方最大的生态肉类食品加工基地。

(二)做强第二产业。

发展壮大先进制造业。瞄准产业发展方向,促进优势产业高端化、传统产业品牌化、新兴产业规模化,打造“5+5”千亿产业,构筑产业经济发展的战略支撑。

——做大做强优势产业。以突出增量和优化存量相结合,坚持规模化、集群化和品牌化发展,推动制造业与信息化融合,提高节能减排水平和信息化程度,大力发展机械、建材、化工医药、农产品加工、能源环保产业等产业,力争“十二五”期间五大主导产业产值均突破100亿元。 

①机械制造业。按照“发展整机、培育龙头、壮大配套,推进聚集”的总体思路,围绕车辆装备、工程装备、专用装备、环保产业和基础产品等五大领域,以龙州工业园区、东宝、龙雁、龙丰、龙池工业集中区为平台,依托龙工、龙净、龙马、金鑫、海德磬等领军企业,努力填补产业链空白点并延伸产业链,加快发展工程机械、环保机械、运输机械、精密铸锻、硬质合金、农业机械产业,提高信息技术、光机电一体化、新材料及环保技术等的应用能力和新产品开发能力,打造新的竞争优势,大力引进战略投资者,着力发展乘用车与微型车、轻、中、重型载货汽车和专用车,全力推进一批龙头项目建设,有效扩大规模总量,培育一批带动能力强、市场占有率高的核心骨干企业,推进产业集群聚集发展,依托龙头企业和整机产品,引导零部件企业向基地和园区聚集,形成具有我区比较优势和特色的先进机械制造产业体系,为龙岩打造世界级工程机械产业基地、世界级环保产业基地做贡献。

②建筑材料产业。坚持“控制总量、调整结构、提升质量”方针,科学规划,合理布局,促进建材产业优化升级。加快龙泰特种玻璃项目建设,积极推广节能粉磨、余热发电、利用水泥窑处理工业废弃物及生活垃圾等技术。积极推进水泥产业资源整合,加快淘汰落后水泥产能,力争2013年底我区全部关闭机立窑水泥企业,大力发展新型干法水泥,重点推进春驰、龙麟、华润等重点项目建设,培育3-4个大型水泥企业集团,到2020年,全区新型干法水泥产能稳定在2500万吨左右。加快推广应用益生宜居干粉砂浆,商品混凝土等水泥深加工制品,大力开发混凝土外加剂新产品。大力发展亿城建材等新型墙体材料,应用隧道窑新工艺,提高综合利用粉煤灰、煤矸石的能力和水平。加快推进陶瓷工业园建设,鼓励发展超细超白煅烧高岭土、高档强化骨质瓷、工艺陶瓷、日用陶瓷、卫生瓷、建筑瓷等项目,促进高岭土精深加工。加强与科研机构技术合作,推进建筑化工材料、水暖器材、装饰装修材料等项目的开发建设,推动建材产业向高层次发展,打造海西重要建材生产基地。

③化工医药产业。坚持循环经济发展理念,依托现有化工产业基础,积极引进国内外战略投资者和以卓越、龙化、力浩、豪迪、精博、天泉、龙能等领军企业,重点发展生物柴油、氯碱化工、生物医药、新型涂料、煤化工、白炭黑等产业,推动化工医药产业向上下游产业链延伸,重点延伸盐化工、煤化工、油气化工、精细化工和生物医药五大产业链,大力发展附加值高、产业关联度强的高端化工医药产品,加快推进化工企业入龙雁工业集中区化工产业园聚集发展,加速产业聚集、循环发展,以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上下游深加工产品为重点,实现产品上下游一体化、资源优化配置、副产品及废弃物的综合利用,加快化工产业重点项目建设,着力抓好龙泰新能源、江山炸药基地、龙化技改二期、力浩新能源二期、卓越新能源三期、豪邦化工、泰龙化工、精博纳米氧化锌、日平工业气体项目建设,促进化工产业集聚化、规模化发展,在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升级中发挥重要支撑作用,打造海西化工产业重要基地。

④农产品加工业。围绕具有资源优势、产业基础和市场潜力的特色农产品,努力构建“布局区域化、种养标准化、加工专业化、生产规模化、产品市场化、利益联结规范化”的现代农业产业化体系。重点引进和扶持生猪、肉禽、果蔬、花生、茶叶等大宗农产品、特色农产品精深加工与系列开发项目。发展壮大以肉鸡、竹木制品、果蔬保鲜系列加工体系,扶持培育森宝、森华、标致、小洋面粉、嘉丰、泰华、龙马畜牧、闽雄、养宝、华龙饲料、闽西好、渝家仔一批优势明显、发展潜力大的农业产业龙头企业,实施一批农产品加工重点项目。鼓励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各类涉农企业科技创新,不断提高产品附加值。完善龙头企业与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支持培育一批农产品加工专业园区、示范企业和示范项目。到2015年,全区农产品加工率突破60%,新培育省级以上龙头企业5家,产值超亿元龙头企业20家,建成海西绿色食品加工中心。 

⑤能源环保产业。鼓励发展高效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开发推广高效节能技术装备及产品,重点突破高效节能、先进环保和循环利用等行业,培育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等产业。加快龙泰新能源项目建设,坚持开发利用与保护并举,按照“控制总量、安全生产、科学合理、适度开发”要求,加快煤炭资源整合,推进煤矿技术改造和标准化建设,加大对煤炭资源勘探和新区矿井建设的投入,增强煤炭后续资源保障能力,确保全区煤炭产能稳定在500万吨左右。主动推进符合电力布局要求的电源项目,加快电力企业技术升级改造,促进电力工业有序健康发展。 

——改造提升传统优势产业。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传统产业仍将是我区经济发展的主体,我们要把传统产业的改造提升放在重要位置,积极采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推动产业链条向高附加值的两端延伸,不断赢得新的发展动力和市场空间,创造新的竞争优势,全面提升产品和产业层次。要坚持总体规划、分步实施、整体推进、突出优势、培育重点、淘汰落后。从我区产业实际出发,以技术创新、管理创新、整合资源为手段,切实有效地推进传统产业走集约型、节约型、生态型、环保型发展模式,积极推动循环经济的发展,提高企业自主研发、设计水平,努力把优势传统产业改造成为先进制造业,加强产业关键和前沿技术的研发,推进产业共性技术、关键技术攻关,着力突破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技术支撑难题,充分发挥产业融合创新的引领作用,大力推进传统产业内部重组融合,传统产业与高新技术产业、网络经济和创意产业融合,形成新的竞争优势。大力实施名牌战略,推动传统优势产业向品牌效益型转变,提高优势产品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努力打造一批生产规模大、品牌美誉度好、市场占有率高的行业领军企业和特色产业集群,提高优势传统产业竞争力,促进我区社会经济走一条绿色、健康、协调的发展道路。

——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充分利用龙州工业园区东宝、龙雁、龙丰、龙池工业集中区产业优势和技术、人才优势,把握国家政策机遇,把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全面提升产业承接和发展水平、推进自主创新与承接产业转移有机融合的重要突破口,积极引入和培育领军企业,进一步完善产业体系,重点加快培育电子信息、生物医药、节能环保、新能源、新材料等产业。切实抓好一批新兴产业示范项目,加快培育形成一批新兴产业基地和骨干企业,鼓励外商投资新兴产业。

(三)做大第三产业。

按照政府引导、市场运作、扩大规模、优化结构、突出重点、提高水平的方针,充分发挥我区的资源和区位优势,通过营造环境、培育市场、政策引导,着力提高城市经济总量,优先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加快发展新兴服务业,提升发展生活性服务业,以现代制造业带动服务业快速发展,做大做强城市经济,力争到2015年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42.8%以上。 

——优先发展生产性服务业。

① 加快现代物流业。建立功能完善、特色鲜明的现代物流服务体系,布局科学、结构合理的现代物流空间体系,技术先进、配套齐全、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化物流业发展体系,物流专业化、信息化和现代化水平明显提高,产业规模进一步扩大。加快建设一批集散能力、辐射能力强的特色专业物流中心,加快推进海西龙门物流园、金弘达汽车物流园、建材物流园、钢材物流园、化工物流园建设。鼓励工业企业物流业务外包,培育原材料和产成品分拨物流市场,实现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大力培育第三方物流。鼓励和支持有实力的仓储、运输、批发零售企业延伸物流服务功能,建立集运输、仓储、装卸、加工、整理、配送为一体的物流企业;加快改造一批专业批发市场,重点建设建材、农产品等配送中心,为物流业发展提供配套补充。鼓励和引导物流服务企业和物流密集型工商企业向物流园区集中,建立完善客户服务体系,推进物流服务的社会化、专业化和国际化,大力发展为产业集群服务的物流配送体系,形成区域性“专业物流园-物流配送中心-物流企业”三级物流运作网络。

②加快拓展金融服务业。鼓励金融资本与产业的融合,促进金融服务和金融产业多元化发展。扶持规范担保业发展,按照“政府引导、政策支持、多元投入、市场化运作”原则,积极扶持、引导和鼓励组建多种形式的担保机构,培育和促进各类担保机构向规模化、专业化发展,拓展创新与金融机构合作方式和领域,完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建设,完善保险经纪、证券中介、投资咨询、信托投资、金融租赁等机构的运作机制,增强金融机构创新服务能力。创新金融服务,拓宽中间业务,支持永丰、永兴小额贷款公司扩容,发展村镇银行,形成较为完善的金融市场体系,为企业发展提供更多金融支持。

③加快发展信息服务、科技服务及中介服务业。推进电子政务、电子商务等数字化服务,提升基础电信、增值电信、互联网信息等服务水平,发展生产、营销、设计、管理等信息系统,加快培育产学研基地等一批国内外著名院校的研究机构,推进科技创新体系建设。鼓励发展专业化的科技研发、工业设计、科技培训、技术推广、节能减排服务业,规范提升会计、审计、税务、资产评估、检测等经济鉴证类服务业,扶持发展咨询、信用评估、认证认可、各类代理、工程项目管理、职业培训等行业。积极扶持中介服务机构的功能建设,加快推进科技、信息、咨询、职介等专业中介特色街区建设,形成种类齐全、功能完善、独立公正、运作规范的中介服务格局。 

 ——大力培育新兴服务业。引导服务型企业充分利用中心城市优势,不断进行理念创新、技术创新、管理创新、业态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鼓励金融、信息、咨询、科技文化等新兴服务业和高端服务业发展,进一步充实消费性服务业,积极培育新增长点,努力挖掘新利润源。 

①软件与服务外包产业。用足用好国家鼓励和支持政策措施,推动软件与信息服务外包产业的发展,加强与国际服务外包100强企业和国内50强软件企业的合作,引进一批服务外包龙头企业,迅速建立具有一定规模的服务外包产业,强化人才引进,培育龙头企业,推动服务外包产业集群集聚化发展。

 ②大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积极推动文化产业与经济融合,鼓励文化产业投资多元化,加强产学研合作,发展工业设计、服装设计等与制造业配套的创意产业园。加快发展新闻出版、文化传媒、动漫创意、广告设计、数字印刷等文化创意产业,引进和培育一批国内外创意品牌和企业,打造具有鲜明功能定位和产业支撑的创意产业集聚区,促进传统地方特色创意产业创新发展,建设一批具有老区特色并在省内外有影响的文化创意基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民俗民间文化交流基地,努力提高文化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打造闽粤赣边文化名城。

③加快发展高端商务服务业。大力发展商会经济、楼宇经济、总部经济,制订完善推进“总部经济”发展的政策体系,积极引导国内外知名企业来新罗设立研发中心、营运中心、地区总部等。依托龙州“6·18”创业园,着力打造以总部经济、国际贸易等为特色的商贸高地。扶持发展法律、经纪、策划、会展、代理等高端专业商务服务,提升城市商务服务功能。

——提升发展生活性服务业。

①加快发展商贸服务业。发挥中心城市区位优势,整合资源,合理布局,加快人流、物流、资金流的集聚,培育发展大型专业市场、商贸中心、连锁企业、电子商务,逐步推行网上购物等新型业态,提高商贸业发展层次和格调品位,推进现代商贸服务业高速发展,力争2020年商贸产值500亿元。 

加速传统商贸业改造升级。用现代信息技术提高商贸管理水平,建立起开放、高效、畅通、统一的商品流通体系,形成“大市场、大流通、大贸易”的新格局。运用现代商品流通模式、营销交易方式和管理技术促进传统商贸服务企业集团转型升级,重点提升机电、五金、有色金属、农资农产品等市场能级和规模,积极培育培育主业突出、经营规模大、核心竞争力强的现代商贸大企业大集团,优化市场集群整体架构和空间布局。加快发展城市商业综合体,提供吃、住、娱、文化欣赏等多种服务,大型商场、特许经营、专业配送、代理制、仓储超市,大力发展电子邮购、网上交易等新型商贸流通业态,合理布局商业网点,建设一批各具特色的商贸聚集区,发展壮大一批区域性大市场。鼓励商贸服务业的业态整合与集聚发展,大力培育专业特色商业街,鼓励连锁企业向乡镇扩张,促进购物中心、综合超市等商业设施建设;形成比较成熟的以集贸市场为基础、批发市场为中心、零售企业和连锁超市为主导的商品市场网络。加快建设美食名城,注重突出餐饮特色,创建一批名菜、名小吃、名店、特色街。推进社区商业网点建设,普及医疗、养老、就业等社会服务信息化技术,重点发展家政服务、养老服务、社区超市、连锁便利店和社区商品配送服务,使之成为服务业发展的新引擎、社会转型的新支撑。 

②加快振兴旅游业。加大政府投入,吸引社会投入,集中力量建设一批重点旅游项目和重大基础设施。出台引导和刺激旅游消费的政策举措,拓展旅游消费领域,延伸旅游产业链。加大旅游资源、旅游环境、旅游产品及旅游服务的推广和营销力度,注重宣传推广的实效,充分挖掘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整合区内各类旅游资源,精心策划,精心包装,建设一批具有较强生命力的旅游带、旅游集聚区、旅游精品项目和线路,积极培育重点品牌,大力发展生态休闲、红色及民俗文化、度假娱乐、购物休闲、农业观光旅游。推进建设一批旅游综合体、星级旅游酒店,完善基础服务体系建设,推进旅游商品生产,丰富旅游文化内涵,提升旅游六大要素功能,推进旅游产业转型升级,不断拓展旅游市场,打造海西旅游重要集散中心。力争“十二五”期末,旅游年总收入突破50亿元。

③稳定发展房地产业。以优化结构、改善供给、规范市场为重点,有序发展房地产业,促进住房合理消费。优化住房供应结构,注重引导和促进住房消费,重点发展与居民承受能力相适应的中小户型普通商品住房、经济适用住房,大力推进廉租房和公租房等保障性住房建设,适当发展中高档商品房,加快推进中心城区危旧房和城中村改造,建立“低端有保障,中端有支持,高端有市场”的住房体系。积极有效发展商业、工业、旅游地产等,在中心城区加快发展商业地产等项目,加快城市综合体项目建设,为现代高端商务和专业服务提供载体。发展房地产中介服务,完善住房二三级市场,发展住房租赁市场,加快房地产市场信息系统建设,建立完善房地产综合信息发布制度及检测体系。加强现代物业管理,提高市场化程度和服务水平。

6、对策建议:

突出我区特色,发挥自身优势,确定主攻方向,构建起符合当今世界产业发展趋势和规律的新罗现代产业新体系,推动产业向低能耗、低污染、高效益、高产出的方向转变,促进整个产业向产业链的高端环节延伸,搞好五个结合,把调结构与扩总量结合起来,把发展现代产业与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结合起来,把推进工业化与加快城镇化结合起来,把推动产业发展与促进就业结合起来,把引进拥有核心关键技术的领军企业、领军项目与引进领军人物、创新团队结合起来,夯实项目、企业两大支撑,实现“新兴产业倍增、传统产业升级、现代服务业壮大、现代农业提升”四大目标,在技术升级、产业升级、产品升级、商业模式升级和品牌升级五方面取得重大突破。

①抓紧做好规划。构建我区现代产业新体系的任务重大而紧迫,我区应尽快研究制订构建新罗现代产业新体系的规划和目标体系,科学创新地施行有效举措,快速推进现代产业新体系的构建。尽快形成我区特色鲜明、主业突出、结构优化、布局合理、集约高效的现代产业体系,尽快形成产业发展与资源优化配置相协调、与保护生态环境相协调的,支撑新罗可持续发展的现代产业新体系。

②优化产业布局。一是要合理产业布局。形成龙洲工业园区以总部经济、研发中心等高端服务业为主,东宝、龙雁工业集中区以先进制造业为主,龙丰、龙池及各乡镇以劳动密集型和传统优势产业为主的产业空间布局。二是要确定主导产业。对全区工业布局进行调整优化,按照“集中、集聚、集群、集约”原则,依托现有产业基础,围绕全区产业布局形成5个特色鲜明、产业链条完整、竞争力强的主导产业,构建布局集中、用地集约、产业集聚、主业突出、错位发展的产业新格局。三是要整合产业集聚区。加快产业集聚区的建设和整合,抓好功能和要素配套,加强重大项目调控,引导产业链条延伸,促进同类项目向特色产业集聚区集中布局。

③健全要素支撑。资源禀赋、产业要素是约束和支撑现代产业体系构建的基础条件,破解土地、资金、技术、人才等要素制约,健全产业要素支撑体系是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的基础工作。要以现代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建成体系完善、功能完备、安全高效的城市基础设施网络;要节约集约开发使用水、矿产、土地资源,促进生产资源要素自由流动和集聚;要全面提升综合承载力和能源保障能力。

④拓宽融资渠道。搭建好银行、担保公司与企业之间的融资桥梁,积极创造条件,帮助企业解决融资难的问题。鼓励担保公司、小额贷款公司,为有产品、有市场、有效益的中小企业贷款提供信用担保与资金支持。尽快出台相关政策支持中小企业进入股权市场融资、在国内外证券市场上市融资、在对外合作上加大力度和范围,逐步缓解企业融资难问题。

⑤促进节能减排。一是健全区工业节能减排监测体系。实施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评审,严格新建项目的节能准入,选择节能型新工艺、新装备,提升全区节能水平,尝试建立推行排放权交易制度,加快淘汰建材、化工、冶金、煤炭等行业落后产能。二是确保工业能耗持续下降,规模以上工业万元增加值能耗每年下降5%以上,实现节能减排目标。三是积极发展循环、低碳、绿色经济,不断提高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水平,不断推动产业体系发展向低投入、低消耗、低排放和高效益的低碳式、可持续发展式转变,努力创造美丽新罗。

⑥发挥商会作用。构建我区现代产业新体系必须充分发挥行业商会作用,发挥其在沟通政府与企业关系、协调企业之间的利益、维护行业整体利益的作用,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和新兴产业发展。行业商会应大力协调组织企业开展合作研发,帮助企业解决行业共性问题,促进产业关键核心技术的重大突破,推动产业技术进步,促进产业竞争力的快速提升。

课 题 指导:赵山凤

课 题 负责:陈小萍 谢广全

课题组成员:陈瑜兰 董千秋 林冰杰 魏泉龙 陈根跃

执      笔:陈根跃